中医热门: 夏季养生 中医望诊 中医闻诊 中草药大全 减肥秘方 中医针灸减肥 中医问诊 中医切诊 中医养生杂谈 望五官知五脏 痔疮偏方 中医十问歌
中医常识 > 中医理论 > 正文

气血津液

来源:

请记住中医通的网址:www.zhongyitong.com

  【原文】

  食气↑①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②。食气入胃,浊气↑③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④,行气于府↑⑤,府精神明,留于四藏↑⑥,气归于权衡↑⑦。权衡以平,气口↑⑧成寸,以决死生。

  饮↑⑨入于胃,遊溢精气↑⑩,上输于碑,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解析】

  本节主要论述了食饮化生的精气在体内的输布过程和规律,并指出了寸口诊脉的道理,同时阐述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息息相应,从而强调了整体观念。

  1.谷食精气的输布谷食精气的输布过程,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散精于肝”,经肝气的疏泄,滋养全身筋脉,这阐明了肝与筋的内在联系,为“肝主筋”提供了理论依据。二是“浊气归心”,谷食之气中浓稠的部分归入于心,心中精气满溢,注之于经脉,再通过“肺朝百脉”,宣发与肃降相互配合作用,把精气输送到全身,外达皮毛,经气血相合,交汇后再回还于经脉中流于四脏,滋养全身。这一理论不仅说明了经脉在精气输布中的重要作用,而且还指出肝、心、肺在精气输布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尤其是“肺朝百脉”的理论,强调精微物质必须通过肺气的化合,才能起到营养周身的作用,从而突出了肺在精微物质输布中的重要作用,是对肺主治节理论的进一步补充。同时,从精气输布的过程,说明古人对气血循环有了初步认识。

  2.水液的输布代谢水液由胃摄入,其水精由脾转输,上归于肺,通过肺的宣发敷布作用,使水精得以

  ①食气:指饮食。②淫气于筋:肝主筋,谷食之气散于肝而濡养于筋。淫,浸淫满溢,此处为滋养濡润之意。③浊气;指水谷精微中稠厚的部分。④毛脉合精:肺主皮毛,心主血脉,肺主气,心主血。毛脉合精,即气血相合。⑤行气于府,即精气行于血脉之中的意思。⑥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指经脉中的精气,正常运行而不紊乱,流行输布于肝、心、脾、肾四脏。府精,指经脉中的精气;神明,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是运动正常不乱之意,留,当作流,流行输布之意。⑦气归于权衡:权衡,即平衡。言精气化为气血入于脉,其输布保持平衡协调。⑧气口:气口,即寸口。指手腕桡动脉手太阴肺经所过之处,因其长1.9寸,故曰“气口成寸”。⑨饮:泛指以水为主要成分的各种饮料,有别于上文的“食气”。⑩遊溢精气:指精气满溢。遊,通游,浮游。游溢,浮游满溢之意。精气,即由饮化生之精气。

  布散全身,即“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其中布散到体表的一部分变为汗液排出体外;全身代谢后多余的水液,经肺气的肃降下输膀胱,在肾的气化作用下,变为尿液排出体外,说明脾、胃、肺、膀胱都参与了水液代谢,而其中肺的宣发、通调水道的作用尤显重要。肺在水液代谢中“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论述,成为后世“肺为水之上源”理论的导源。如果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可导致水液停留的水肿病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在治疗时应用“提壶揭盖法”,以宣肺发越水气。如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用越婢加术汤治疗风水,即是对这一理论的具体应用。“脾气散精”,津液才能得以“上归于肺”,说明脾在水液代谢中的作用也很重要。如果脾气升清作用减退,使水湿不化,停聚于体内而成水肿,因而可应用培土制水法治疗。此外,原文指出水液输布应“五经并行”,说明水液代谢与五脏皆有关系,但以肺、脾、肾三脏为主,故后世治疗痰饮水湿之病,多从肺、脾、肾三脏入手,兼顾心、肝两脏,说明这些理论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此外,本节原文指出水液的代谢应“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提示人体五脏阴阳变化,必须随自然界四时寒暑变迁,做出相应调节,使内外环境协调统一,才能保证机体的健康状态,体现了“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观,即“藏气法时”的学术思想,这是研究和认识人体生命规律的基本思想。

  另外,“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说明了寸口诊脉的原理及其重要性。

上一篇:决气
下一篇:营卫生会

相关文章

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