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热门: 夏季养生 中医望诊 中医闻诊 中草药大全 减肥秘方 中医针灸减肥 中医问诊 中医切诊 中医养生杂谈 望五官知五脏 痔疮偏方 中医十问歌
中医常识 > 中医理论 > 正文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来源:

请记住中医通的网址:www.zhongyitong.com

    五行 学说作为 中医 学重要的思维方法,在 中医理论 的建构和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人体五脏系统的建立、天人相应的阐释、五脏生理联系的认识、疾病发生和病机传变的辨析、诊法辨证的确立以及治则治法的确定,都与五行学说有着直接的联系。

   (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联系

    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

    五行学说将人体的五脏分别纳入五行系统之中,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特征。如木性曲直,枝叶条达,具有向上、向外升发、生长、舒展的特性;肝属木,故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通气血、调畅情志的功能,亦曰肝主疏泄。火性温热、炎上升腾、光明;心属火,故心主血脉以推动血液循行全身,心阳温煦与肢体寒温相关,心主神明而为脏腑之主。土性敦厚,生养和承载万物;脾属土,故脾主运化水谷,化生精微物质以营养脏腑形体,为人体气血生化之源。金性清净、肃杀、收敛;肺属金,故肺气有下降之性,能清除废物,保持人体的洁净。水性滋润,有下行、闭藏等特性;肾属水,故肾能藏精,滋润全身,并有主水液的功能。

    2.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

    五行学说除以五行特性类比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特点外,还以五行特性为依据,运用事物的五行归类方法,将人体的六腑、形体、官窍、情志等分别与五脏相联系,构建了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功能系统,体现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又将自然界的五方、五时、五气、五化、五色、五味等与人体中的五脏系统联系起来,如以肝为例,“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肝主目”(《素问· 阴阳 应象大论》),“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是以知病之在筋也”(《素问·金匮真言论》),这样把自然界的东方、春季、青色、风、酸等,通过五行中的木与人体的肝、筋、目等联系起来,体现了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表达了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观念。

    3.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

    心、肝、脾、肺、肾五脏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有机配合的。中医学在其理论建构中,充分运用五行生克制化规律,阐释五脏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五脏之间的相互资生关系是:肝木生心火,如肝藏血以济心,主疏泄以助心行血;心火生脾土,如心阳温煦脾土,促进脾的运化;脾土生肺金,如脾主运化,化生精气以养肺;肺金生肾水,如肺之阴津下行以滋肾,肺气肃降以协助肾之纳气;肾水生肝木,如肾藏精生血以滋养肝血,肾阴滋养肝阴以防肝阳上亢。

    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是:肾水克心火,如肾水上济于心,能制约心阳以防止心火偏亢;心火克肺金,如心阳温煦,可以防止肺寒宣降失常;肺金克肝木,如肺气清肃下降,能抑制肝气的升发过度;肝木克脾土,如肝气条达疏畅,可以疏通脾土的壅滞;脾土克肾水,如脾运化水液,可以防止肾水泛滥。

    应当指出,五脏的功能是多样的,其相互间的关系也十分复杂。运用五行的特性并不能解释五脏的所有功能,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也很难全面解释五脏之间十分复杂的生理联系。事实上,五脏中的任何两脏之间,既存在着相互资生、助长、协同的相生关系,这种关系是双向的;同时也存在着相互抑制、制约、拮抗的相克关系,此种关系也是双向的。相生、相克在任何两脏的关系之中都可能是双向同时进行的。例如,肝与肾的关系,如果用五行学说加以认识,肝属木,肾属水,水能生木,二者为母子相生关系。若从两脏生理功能的实际情况出发,肝藏血,调节血量,血中运送的精微可以化生和补充肾精,此即所谓“血能化精”;而 肾藏精,精能生髓化血以充养于肝,此即所谓“精能生血”。因此常把肝肾的相生关系称为精血互生,肝肾同源。可见,肝肾母子关系的相互滋生就不仅仅是五行学说中水生木所能全部概括的。另外,肝肾在生理上还存在着藏与泻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关系。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能行精,可促进生殖之精的排泄;肾主封藏,固摄精关,能防止生殖之精妄泄。二者相反相成,共同调节着生殖之精的依时、有度的外泄。显然,肝肾在生理上的关系,要比水生木的母子关系丰富和广泛得多。可见五行的生克制化,实际上仅是用以说明五脏之间生理联系的一种解释性模型,具有其本身的局限性。

   (二)说明人体发病及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五行学说根据“同气相求”的原理,即同一行的事物与现象之间有着相互感应的关系,可以说明多种病因与人体发病的关系;同时,以五行生克的异常,即母子相及与相乘相侮可以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1.说明人体疾病的发生

    六淫邪气之风、暑(火、热)、湿、燥、寒,情志刺激之怒、喜、思、悲(忧)、恐(惊),其五行属性分别为木、火、土、金、水。这些邪气侵犯人体时,由于五行同气相求,多先伤及其五行属性相同之脏。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风伤筋”,“酸伤筋”,“热伤气”,“苦伤气”,“湿伤肉”,“甘伤肉”,“燥伤皮毛”,“辛伤皮毛”,“寒伤骨”,“咸伤骨”等。

    另外,五脏外应五时,各有所主季节:肝气应于春,心气应于夏,脾气应于长夏,肺气应于秋,肾气应于冬。五脏在其所应的季节最易感受时令邪气而发病,如春多发肝病,夏多发心病,长夏多发脾胃病,秋多发肺病,冬多发肾病。又如形体痹病的发病也是如此,《素问·痹论》认为痹乃风寒湿邪气所致,若“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因为春、夏、长夏、秋、冬五时可产生相应的风邪、暑热邪气、湿邪、燥邪、寒邪,所以不同的时令之邪,可以伤及不同的内脏及其所属的形体,而形成季节性多发病。

    2.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五脏在生理上的相互联系,决定了它们在病理上必然相互影响。五脏之间的病理影响称为疾病的“传变”,这种疾病的传变可以借用五行之间的生克异常来加以阐述。五行生克异常,是指五行之间正常的相生或相克关系遭到破坏而自我调节机制失常,包括相生关系失常的母子相及和相克关系失常的相乘与相侮。

   (1)相生关系的传变

    相生关系的传变,是指疾病顺着或逆着五行相生次序的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两种类型。

    ①母病及子:指疾病由母脏波及到子脏的病理过程。如肾属水,肝属木,水能生木,故肾为母脏,肝为子脏。肾病波及于肝,即属母病及子。临床上多表现为肾阴不足不能滋养肝木,导致肝 阴虚 而阴不制阳,出现肝阳上亢证。这一病理演变过程又称为“水不涵木”。又如肝属木,心属火,木能生火,故肝为母脏,心为子脏。临床上常见肝火亢盛引致心火旺盛,出现心肝火旺的病变,也属母病及子。

    ②子病犯母:又称“子病及母”,指疾病由子脏波及到母脏的病理过程。如肝与心为母子之脏,若心血不足引起肝血亏虚,终致心肝血虚;或心火炽盛引起肝火旺盛,结果导致心肝火旺,均属于子病犯母。又如肾与肝为母子之脏,临床可见肝火旺盛,下劫肾阴而导致肝肾阴虚的病理变化,此也称为“子盗母气”。

   (2)相克关系的传变

    相克关 系的传变,是指疾病顺着或逆着五行相克次序的传变。包括“相乘”和“相侮”两种类型。

    ①相乘:即相克的太过,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制约或克制。故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相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相乘产生的原因,一是克制的一方过盛,以强凌弱,使被克的一方受到过分的抑制;二是被克的一方本身虚弱,不能抵御对方的克伐,而表现出病理状态;或者以上两种情况同时存在。如以肝木与脾土之间的病理影响而言,由于肝气郁结或肝气上逆,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而出现胸胁苦满、脘腹胀满、泛酸、泄泻等,则为木旺乘土(肝气乘脾);反之,先有脾胃虚弱,不耐肝气克伐,而出现头晕乏力、纳呆嗳气、胸胁胀满、腹痛泄泻等,则为土虚木乘(脾虚肝乘)。

    ②相侮:即反向克制,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制约或克制。故相侮的次序与相克次序相反,即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相侮产生的原因与相乘类似,一是由于一方太盛,不仅不受克己一方的抑制,反而制约克己的一方;二是由于一方虚弱,丧失了克制对方的能力,反遭被克一方的抑制;或者以上两种情况同时存在。如肝属木,肺属金,金克木,肺金为肝木的所不胜之脏,而肝木为肺金的所胜之脏,如果肝木之气太盛,或者肺金之气不足,或者同时有肝盛肺虚,就会有肝病犯肺的传变,临床上常见的肝火犯肺证,即属于肝木反侮肺金的传变过程。相乘与相侮,都是相克关系的异常,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乘是按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的过度克制,相侮则是与相克次序方向相反的克制现象,但相乘与相侮常常同时出现,在发生相乘时,可同时发生相侮;发生相侮时,有时又可伴有相乘。如木过强时,既可乘土,又可侮金;土虚时,既可受到水的反侮,又可受到木乘。故《素问·五运行大论》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总之,五行学说认为,五脏之间的疾病可以相互传变,这一传变可用母子相及与相乘相侮两大类型加以说明。这一认识的意义在于:其一,肯定了一个脏腑的病变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影响到其他脏腑;其二,任何一个脏腑均可受到其他四个脏腑病变的影响。但五行生克异常的母子相及与相乘相侮,实际上仅是用于阐释五脏病变相互影响的解释性模型,在临床应用时还须从实际情况出发,要根据病证的具体特点和患者自身体质等一系列因素进行全面分析,才能把握不同疾病的具体传变规律,也才能更有效地防治疾病。

   (三)指导疾病的诊断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当内脏有病时,其功能紊乱或相互关系失调,可以通过诸多途径反映到体表的相应组织器官,从而在色泽、声息、形态、脉象等诸多方面显现出异常变化。由于五脏及五色、五音、五味、五志、五脉等均可分别归属于五行,而五行中同一行事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因而通过分析望、闻、问、切四诊所搜集的资料,依据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和五行生克乘侮规律,可确定疾病的脏腑病位,推断病情进展和判断疾病的预后。

    1.确定疾病的脏腑病位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结合五行归类的理论,可进行疾病的脏腑定位诊断。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情志易怒,脉见弦象者,提示可能是肝病;面见赤色,口味苦,脉见洪象,提示为心火旺盛;面色萎黄,口中黏甜,脉缓者,提示为脾病等。故《 难经 ·六十一难》说:“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

    2.判断疾病传变及预后轻重

    运用五行学说判断病情时,主要的理论依据是在对临床表现进行五行归类的基础上,结合五行生克乘侮理论分析五色与病证之间的关系,或者病色与病脉之间的生克关系来判断病情的轻重及预后。临床上常用的方法有二:一是根据病证与病色的关系判断病情,如肝病面见白色(金乘木),肾病面见黄色(土乘水),肺病面见赤色(火乘金),脾病面见青色(木乘土),心病面色黑色(水乘火)等均为病情严重,是脏病出现了所不胜之色的缘故。二是根据色脉关系判断病情,即根据五行生克规律,分析病色与脉象之间的关系,如肝病色青而见弦脉,为色脉相符,病情单纯,预后较好;如果不得弦脉而反见浮脉,为色脉不符,见其所不胜之脉,病症为逆,预后不佳;若见沉脉,则虽色脉不符,但属相生之脉,病症为顺,预后较好。诚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所说:“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矣。”

    在临床运用五行学说进行病位诊断和病情轻重的预后判断时,一定要“四诊合参”,全面诊察,综合分析,不能仅凭色脉进行判断;另外,前人虽有脏病见其相生之色、相生色脉者病轻,见其相克之色、相克色脉者病重之说,但临床只能作为参考,切不可完全拘泥于五行理论的推断。

   (四)指导疾病的防治

    五行学说用以指导对疾病的防治,主要体现于控制疾病的传变、确定治疗大法、指导脏腑用药以及 针灸 配穴等方面。

    1.控制疾病的传变

    根据五行病传理论,五脏中一脏有病时,由于母子相及或相乘相侮,常可波及其他四脏。如肝有病可以通过相生关系影响到心、肾,也可通过相克关系而波及于脾、肺。因此,临床治疗时,除对患病之脏进行治疗外,还应依据五行母子相及或相乘相侮的病传规律,治疗其他脏腑,防止疾病传变,并促进所病之脏的恢复。如肝气太过,木旺每易克土,病将波及脾胃,此时当在平抑肝气的同时,预先健脾护胃,使脾胃健旺,则传变不易,肝病也容易痊愈。故《难经·七十七难》说:“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其他脏有病也应遵此思路进行治疗,控制疾病传变,将其消除于局部,防患于未然。

    2.确定治则治法

   (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则治法

    ①确定治则:临床上运用五行相生规律所确定的基本治疗原则是补母和泻子,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难经·六十九难》)。补母,是指一脏之虚证,不仅须补益本脏之虚损,同时还可依据五行递相资生的次序,补益其母脏,通过“相生”作用促使其康复。补母适用于母子关系的虚证。如肝血不足,除须用补肝血药物外,还可以用补肾益精的方法,通过“水生木”的作用促使肝血恢复。泻子,是指一脏之实证,不仅须泻除本脏之实邪,同时还可依据五行相生的次序,通过泻其子脏,以促进母脏实邪的祛除。泻子适用于母子关系的实证。如肝火炽盛,除须用清泻肝火的药物外,还可用泻心火的方法消除过旺的肝火。

    ②确定治法: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滋水涵木法:即通过补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又称为滋肾养肝法、滋补肝肾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甚或肝阳上亢之证。

    培土生金法:即通过补脾气以养肺气的方法,又称为补脾益肺法、补益肺脾法。适用于脾气虚弱,生气无源而致肺气虚衰,或因肺气虚而引起的肺脾两虚证。

    金水相生法:是滋养肺肾之阴的治疗方法,又称滋养肺肾法。适用于肺阴亏虚,不能滋养肾阴,或肾阴亏虚,不能滋养肺阴所致的肺肾阴虚证。金水相生法还可用 于治疗肺肾气虚证,通过补益肺肾之气而奏效。

    益火补土法:即通过温补肾阳以补助脾阳的方法,又称为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适用于脾肾 阳虚 证,或部分以脾阳不足为主的病证。应当指出,按五行相生规律,心属火,脾属土,心脾之间为火生土的母子相生关系。“益火补土法”,当为补心阳以温脾土。但自从命门学说兴起以来,此法嬗变为温肾阳以暖脾阳的一种治法,用于肾阳衰微而致脾失建运之证,很少再指心火与脾阳的关系。

   (2)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则治法

    ①确定治则:临床上运用五行相克规律所确定的基本治疗原则是抑强和扶弱。五行相克异常所表现出的病理变化,虽有相克太过、不及和反克等不同,但发生的原因不外乎强弱两个方面,即一方过强,表现为功能亢进;另一方偏弱,表现为功能衰退。因此,治疗上须同时采取抑强扶弱的手段,或侧重于制其强盛,使弱者易于恢复;或侧重于扶其不足,避免弱者被克或相克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抑强,适用于相克太过引起的相乘和相侮。如肝气横逆,乘脾犯胃,出现肝脾不调、肝胃不和等证,称为木旺乘土,治疗应以疏肝、平肝为主。又如木本克土,若脾胃湿热或寒湿困脾,壅滞气机,影响肝气条达,木不克土而反被土克,此即土壅侮木,治疗应以健脾除湿为主。抑其强者,则弱者的功能自然易于恢复。扶弱,适用于相克不及引起的相乘和相侮。如脾胃虚弱,肝气乘虚犯脾,导致肝脾不和之证,称为土虚木乘,治疗当以健脾益气为主。又如土本制水,但由于脾气虚弱,不仅不能制水,反遭肾水反侮而出现水湿泛滥之证,称为土虚水侮,治疗应以健脾为主。

    ②确定治法: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抑木扶土法:是疏肝健脾或平肝和胃以治疗肝脾不和或肝气犯胃证的方法,又称为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调理肝脾法、调和肝胃法。适用于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之证。

    佐金平木法:是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木,或者平抑肝木以助肺气清肃的治疗方法,又称为泻肝清肺法、清泻肝肺法。临床多用于肝火偏盛,影响肺气清肃之证,又称为木火刑金。

    泻南补北法:是泻心火补肾水以治疗心肾不交病证的方法,又称为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交通心肾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因心主火,火属南方;肾主水,水属北方,故称本法为泻南补北法。

    培土制水法:是温运脾阳或温肾健脾以治疗水湿停聚病证的方法,又称为敦土利水法、健脾利水法、健脾祛湿法等。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所致水肿胀满之类的病证。这里的土,即指脾脏;水,是指水湿邪气。

    上述治则治法均是基于两脏之间关系的一种二元调节,而根据五行生克规律,还可以采用多元调节的方法,即通过两个以上脏的调节,而使受病之脏恢复动态平衡。如《难经·七十五难》说:“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就是肝、肺、心、肾等脏的多元多向调节,肝盛肺虚,可通过泻心补肾而得以调节。又如肝气过旺,肺金无力制约肝木,可致肝旺犯胃。对于此证的治疗,也可通过辅佐肺金以平抑过亢之肝木,最终达到扶持胃土的目的。总之,根据五行相生相克规律治疗疾病,必须分清主次、虚实,要权衡矛盾双方或多方的力量对比而予以兼顾,切忌顾此失彼。

    3.指导脏腑用药

    五行学说将五脏及药物的颜色、气味分归于五行,按“同气相求 ”的原则,认为凡是药物的色、味与五脏的五行属性相同者,其间有某种亲合关系,药物进入人体后可直接作用于相应的脏以调整其功能。具体而言,色青、味酸的药物入肝,色赤、味苦的药 物入心,色黄、味甘的药物入脾,色白、味辛的药物入肺,色黑、味咸的药物入肾。当然,临床脏腑用药,不可拘泥于色和味两个方面,还应结合药物的四气(寒、热、温、凉)和升、降、浮、沉等理论综合考虑,辨证应用。

    4.指导针灸取穴

    五行学说用于针灸取穴时,仍然是根据五行生克理论,结合补母泻子和抑强扶弱的原则选穴,但临证中以补母泻子理论进行选穴者较为普遍,具体又分为异经“子母补泻”和同经“子母补泻”两种取穴法。

   (1)异经子母补泻取穴:这是根据各经所属脏腑的五行属性以辨别其母子关系,然后再根据证候的性质选取不同经的腧穴。如脾虚证的选穴:脾属土,心属火,火能生土,所以心火为脾土之母,于是在针刺选穴时,除了取脾经的腧穴进行刺灸之外,还可遵循“虚则补其母”的治疗原则,同时取心经的腧穴刺灸,收到益火补土之效。

   (2)同经子母补泻取穴:人体十二正经在肘膝以下各有五个特定的腧穴叫“五输穴”,即井、荥、输、经、合,分别与五行相配属。在治疗脏腑病证时,可根据不同的病情以五行的生克规律进行选穴治疗。例如心的实证,可按“实则泻其子”的原则,取心经的输穴神门(属土)进行刺治。临床上还可以将上述同经取穴和异经取穴两法结合运用,如肝阴不足所致的肝阳上亢证,可以在肝经上取合穴曲泉(属水),同时取肾经的合穴阴谷(属水)。这同样体现了补母的取穴原则。

    5.指导心理治疗

    中医学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的,与五脏活动密切相关。由于五脏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故人的情志变化也有相互抑制的作用。临床上可以利用不同情志变化之间的相互抑制关系,来治疗一些情志异常的疾病。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前人运用这类以情胜情的精神疗法,获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参考。

上一篇:藏象
下一篇: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相关文章

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