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记住中医通的网址:www.zhongyitong.com
中医 学认为,疾病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正气的结果,其发生、发展变化取决于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正气是指机体对多种致病因子侵袭的抵抗力和维护、调节机体本身内在生理动态平衡的能力以及对外界环境改变的适应力。体质就其构成要素而言,可以说是机体正气盛衰偏颇和影响发病及疾病转化的潜在因素的综合反映。因此,体质与发病的关系可以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质强弱决定着发病与否
正气之盛衰偏颇决定着体质特征,而体质特征反映着正气之盛衰偏颇。一般而言,正气旺盛者,体质强健,抗病力强;正气虚弱者,体质羸弱,抵抗力差。因此,人体能否感受外邪而发病,主要取决于个体的体质状况。《灵枢·五变》曾以斧斤伐木为喻,作了精辟形象的论述,指出:“木之 阴阳 ,尚有坚脆,坚者不入,脆者皮弛,至其交节,而缺斧斤焉。夫一木之中,坚脆不同,坚者则刚,脆者易伤,况其材木之不同,皮之厚薄,汁之多少,而各异耶?夫木之蚤花先生叶者,遇春霜烈风,则花落而叶萎;久曝大旱,则脆木薄皮者,枝条汁少而叶萎;久阴淫雨,则皮薄多汁者,皮溃而漉;卒风暴起,则刚脆之木,枝折杌伤;秋霜疾风,则刚脆之木,根摇而叶落。凡此五者,各有所伤,况于人乎!”《灵枢·论勇》亦认为:“有人于此,并行而立,其年之长少等也,衣之厚薄均也,卒然遇烈风暴雨,或病或不病”,其原因即在于体质之强弱,即“黑色而皮厚肉坚,固不伤于四时之风”,薄皮弱肉者,则不胜四时之虚风。不仅外感病的发病如此,内伤杂病的发病亦与体质密切相关。吴谦《医宗金鉴》说:“凡此九气(怒、喜、悲、恐、寒、炅、惊、劳、思)以生之病,壮者得之,气行而愈;弱者得之,发为病也。”说明对某些情感刺激,机体发病与否不仅与刺激种类及其程度有关,更重要的是与机体体质有关。正如《灵枢·本脏》所说:“人之有不可病者,至尽天寿,虽有深忧大恐,怵惕之志,犹不能减也,甚寒大热,不能伤也;其有不离屏蔽室内,又无怵惕之恐,然不免于病。”关键即在于个体体质之差异。
2.体质因素决定着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与疾病的倾向性
个体体质的特异性,常导致个体对某些致病因子有易感性,或对某些疾病有易罹性、倾向性。清·吴德汉《医理辑要·锦囊觉后编》说:“要知易风为病者,表气素虚;易寒为病者,阳气素弱;易热为病者,阴气素衰;易伤食者,脾胃必亏;易劳伤者,中气必损。”明确指出了体质因素往往能决定个体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灵枢·五变》曾指出:“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热”;“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一般而言,小儿脏腑娇嫩,气血未充,稚阴稚阳之体,常易感受外邪或因饮食所伤而发病;年高之人,五脏精气多虚,体质转弱,易患痰饮、咳喘、眩晕、心悸、消渴等病;肥人或痰湿内盛者,易患眩晕、中风;瘦人或 阴虚 体质者,易罹肺痨、咳嗽诸疾;阳弱阴盛体质者易患肝郁气滞之证。《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气病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脏气发生偏聚盈虚的体质改变,可使体内形成某种情感好发的潜在环境,使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增强,使七情的产生有一定的选择和倾向性。这些均说明体质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对某些疾病的易罹性。此外,遗传性疾病、先天性疾病的产生,以及过敏体质的形成也与个体的体质有重要关联。
3.体质因素决定某些疾病的证候类型
病邪侵入人体,导致疾病发生后,由于个体体质上固有的差异,机体对致病因子侵入的反应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疾病证候类型。首先,感受 相同的致病因素,但因个体体质差异可表现出不同的证候类型。吴又可在《瘟疫论》中曾以酒醉为喻,形象地说明了体质与发病类型的关系,指出:“邪之着人,如饮酒然。凡人醉酒,脉必洪而数,气高身热,面目皆赤,乃其常也。及言其变,各有不同。有醉后妄言妄动,醒后全然不知者;有虽沉醉而神思终不乱者;有醉后应面赤而反刮白者,应痿弱而反刚强者,应壮热而反恶寒而战栗者;有易醉易醒者;有难醉难醒者;有发呼欠及喷嚏者;有头眩眼花及头痛者。因其气血虚实之不同,脏腑禀赋之各异,更兼过饮少饮之别,考其情状,各自不同,至于醉酒则一也。”《素问·风论》指出:“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厉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而造成这种差异性的原因,乃是“因人而异”所致,如“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
其次,病因不同,而体质因素相同时,也可表现为相同或相似的证候类型。如阳热体质者,感受暑、热邪气而出现热证,乃势所必然;若系感受风寒邪气,亦可郁而化热,表现为热性证候。中西医结合的大量临床实践在这一方面亦积累了不少资料,如肝炎、肝硬化、溃疡病、慢性肾炎、再生障碍性贫血、红斑狼疮等都可以表现出肝肾阴虚之证,慢性结肠炎、肝硬化、慢性肾炎、再生障碍性贫血,有时又都可以显现脾肾 阳虚 之证。虽然病因不同,但由于体质相同,所以出现了相同的证。所以说,同病异证与异病同证,是以体质之差异为主要依据的。
体质的特殊性之所以能决定患者发病后临床类型的倾向性,是由于不同的体质类型有不同的潜在的、相对稳定的倾向性,可称之为质势。正常体质的人遭受病因作用时,即在体内产生相应的病理变化,而且不同的病因具有不同的病变,这种病理演变趋势称之为病势。具有病理体质的人,一旦感受致病因子刺激而形成病理变化,则病势将和质势结合而形成临床上此人所特定的证,即病势依附于质势,从体质而转化,可称之为质化。如正常质感受寒邪则为寒病(病势),感受湿邪则为湿病(病势)。如果患者原属形寒迟呆质,以阳虚外寒为其特征,则易感寒邪而为病,这是病因与体质同气相求的现象,此时寒邪(病势)加上形寒迟呆质(质势)直中于里,则表现为质化;如果感受的是湿邪,则湿与寒合,从寒化而形成寒湿,此亦是质化。对此,古代医家早有认识,并有不少精辟论述,如章虚谷《医门棒喝》说“六气之邪,有阴阳的不同,其伤人也,又随人身阴阳强弱变化而为病。”《医宗金鉴》亦指出:“人感受邪气虽一,因其形藏不同,或从寒化,或从热化,或从虚化,或从实化,故多端不齐也。”石寿棠《医原》更具体地论述道:“六气伤人,因人而化,阴虚体质,最易化燥,燥固为燥,即湿亦化为燥;阳虚体质,最易化湿,湿固为湿,即燥亦必夹湿。”质化的一般规律是:素体阴虚阳亢者,机体机能相对亢奋,外邪侵入多从热化;素体阳虚阴盛者,机体机能活动相对减弱,受邪后多从寒化;素体阴阳俱虚者,机体机能状况差,御邪力弱,易受邪而从虚化或转为正虚邪恋之慢性病理过程;素体津亏血耗者,易致邪从燥化热化;若气虚寒湿偏盛者,受邪后多从湿化寒化。
4.体质因素影响着疾病的传变和转归
疾病发生后是否传变以及传变的方向如何,除与感邪轻重、治疗是否得当有关外,还与患者的体质状况有密切关系。一般而言,体质影响疾病的传变主要通过两个方面,一是体质反映着正气的盛衰,因此,体质强壮者,一般传变较少,病程较短;反之,邪气易于深入,病势较缓,传变多而病程缠绵。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身之中于风也,不必动脏,故邪入于阴经,则其脏气实,邪气 入而不能客故还之于府。”二是通过影响病邪的“从化”而影响疾病的传变。
体质也是影响疾病预后、转归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体质强壮者,抗邪力强,病程短,预后好;体质弱者,抗病力差,病邪易乘虚内陷,疾病多难治愈,预后不良。诚如《素问·评热病论》论劳风病的预后说:“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灵枢·论痛》云:“同时而伤,其身多热者易已,多寒者难已。”均强调了体质因素在疾病预后、转归中的重要作用。正由于体质的特殊性决定着发病后临床类型的倾向性以及疾病的转归与预后,故中医临床诊治疾病亦特别重视体质因素,将判别体质状况视为辨证的前提,或治病求本之本。如章虚谷《医门棒喝》云:“治病之要,首当察人体质之阴阳强弱,而后方能调之使安。”近代江南名医朱莘农说:“医道之难也,难于辨证;辨证之难也,难于验体。体质验明矣,阴阳可别,虚实可分,症情之或深或浅,在脏在腑,亦可明悉,然后可以施治,是医家不易之准绳”。华岫云就湿病的辨证也指出:“治法总宜辨体质阴阳,斯可以知寒热虚实之治。若其人色苍赤而瘦,肌肉坚结者,其体属阳,此外感湿邪,必易于化热;若内生湿热,多因膏粱酒醴,必患湿热湿火之症。若其人色白而肥,肌肉柔软者,其体属阴,若外感湿邪,不易化热;若内生之湿,多因茶汤生冷太过,必患寒湿之症”(《临证指南 医案 》)。因此,因人制宜就成了中医基本治则之一。有关体质与治疗的关系,详见 养生 与治疗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