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热门: 夏季养生 中医望诊 中医闻诊 中草药大全 减肥秘方 中医针灸减肥 中医问诊 中医切诊 中医养生杂谈 望五官知五脏 痔疮偏方 中医十问歌
中医常识 > 中医理论 > 正文

胰瘅(西医病名:急性胰腺炎)

来源:

请记住中医通的网址:www.zhongyitong.com

  胰瘅是因酗酒或暴食,或情志刺激,或继发于胆石、蛔厥等病之后,湿热邪毒壅积于胰所致。以急起上腹剧痛,伴恶心呕吐,发热,,尿、血淀粉酶增高为主要表现的内脏瘅[热]病类疾病。

  本病即西医学所说急性胰腺炎。病情重者若诊治不及时可致死亡,甚至猝死;或可演变成胰痈、胰胀。

  [诊断依据]

  1.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居多,女性略多于男性。多有慢性胆病史,常在暴食或酗酒后发病。极少数起病急骤,甚至无明显症状而猝然死亡。

  2.突发腹痛为主要表现,位于脘腹中部或偏左、偏右,疼痛剧烈且持续不缓解,可向腰背部呈带状放射,取弯腰蜷腿可稍减。伴腹胀,恶心呕吐,呕吐甚者可吐出胆汁或酱色液体。多有中度发热,少数为高热。病情笃危者可满腹剧痛,高热持续不退,或见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肢厥冷汗,手足青紫,或见搐搦,血压下降,脉沉微而数。

  3.脘腹部多有中度压痛,多与腹痛程度不相称,叩诊呈鼓音,一般无腹肌紧张与反跳痛。病重者脘腹压痛明显,可扪及肿块,并有满腹肌紧张与反跳痛,肠鸣音稀少而弱,少数病重者可见胁腹皮肤呈灰紫斑,或脐周皮肤青紫。或见黄疸,若有腹水多呈血性或紫褐色。

  4.血白细胞计数多有增高,红细胞压积亦可增高。

  5.淀粉酶等测定:血清淀粉酶超过500单位(somogyi)即可确诊。一般在起病后8h上升,48~72h后开始下降,持续3~5天。尿淀粉酶常高于1200u/dl,持续1~2周。病情严重性与淀粉酶升高程度可不一致。笃危者淀粉酶可正常或低于正常。淀粉酶、肌肝清除率比值(CAm/CCr%)可增加3倍(正常值<5%)。血清脂肪酶测定常超过1.5单位%(正常<1.5单位%)。血清正铁血白蛋白测定,出血坏死型常为阳性,或可见血钙降低、血糖增高、尿糖阳性。血清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亦可增高。

  6.X线腹部平片可发现肠痹征象;B超及CT扫描可见胰腺普遍增大,光点增多,轮廓与边界不清楚等。

  [鉴别诊断]

  1.肠结:腹痛为阵发性,腹胀,便秘且无矢气,肠鸣音亢进,并有气过水声,腹部X片可见气液平面。血清淀粉酶不升高,尿淀粉酶正常。

  2.胆石、胆瘅:右上腹疼痛,常放射至右肩部,多有右上腹绞痛史。B超X线胆囊造影可明确诊断。血清淀粉酶不升高,尿淀粉酶正常。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3.胸痹(心痛)、厥心痛:疼痛部位可局限于心窝下,伴恶心呕吐,酷似胰瘅。

  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或心肌梗塞图像。血清酶如CPK、CTOT、LDH在厥心痛时升高。血清淀粉酶不升高,尿淀粉酶正常。

  4.胃疡:穿透性或穿孔性胃疡其脘腹疼痛与胰瘅相似,但多有胃疡病史,腹痛突然加剧,腹肌板紧,膈下有游离气体,血清淀粉酶不升高,尿淀粉酶正常,可资鉴别。

  5.蛔厥: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为阵发绞痛而非持续性痛,无发热,腹部无明显体征。血清淀粉酶不升高,尿淀粉酶正常。

  [辨证论治]

  1.肝郁气滞证:中上腹痛牵引两胁,恶心呕吐,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疏肝清热、理气行滞。

  2.湿热中阻证;上腹胀痛、拒按,恶心呕吐,发热,或见身痛发黄,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清利脾胃(湿热)。

  3.食滞胃热证:脘腹胀痛阵作,暖气酸馊,恶心欲呕,发热口渴,便泻不爽而臭秽,舌苔腐腻,脉弦滑。清热导滞。

  4.胃肠积热证:全腹痛,胀满拒按,发热,口渴欲饮,大便秘结,舌红苔黄燥,脉弦数。清热泻火、行气止痛。

  5.正虚邪恋证:腹痛拒按,发热不退,烦躁不安,汗多肢凉,面色苍白,大便秘结,小便短少,唇爪青紫,脐腹皮肤紫暗,血压下降,舌红苔黄少津,脉沉细数或微细欲绝。

  回阳固脱、清热化瘀。

上一篇:肠痨(西医病名:肠结核)
下一篇:食亦(西医病名:神经性贪食)

相关文章

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