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热门: 夏季养生 中医望诊 中医闻诊 中草药大全 减肥秘方 中医针灸减肥 中医问诊 中医切诊 中医养生杂谈 望五官知五脏 痔疮偏方 中医十问歌
中医常识 > 中医理论 > 正文

热疮

来源:

请记住中医通的网址:www.zhongyitong.com

  高热过程中皮肤粘膜间出现水庖的症候。多发于上唇外围,水庖成群状,如芝麻或绿豆大小不等,周围有红晕,微痒,约一周左右消退,但有复发倾向。由风热外袭肌表或肺胃热盛熏蒸所致。类于单纯庖疹。

  热疮是指发热或高热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种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宋,《圣济总录》云:“热疮本于热盛,风气因而乘之,故特谓之热疮。”本病以好发于皮肤粘膜交界处的成群小疱为临床特征。多在1周后痊愈,但易于复发。男女老幼均可发病,尤以成年人为多。相当于西医的单纯疱疹。

  [病因病机]

  本病多为外感风热邪毒,客于肺胃二经,蕴蒸皮肤而生;或因肝胆湿热下注,阻于阴部而成;或由反复发作,热邪伤津,阴虚内热所致。发热、受凉、日晒、月经来潮、妊娠、肠胃功能障碍等常能诱发本病的产生。

  [诊断]

  本病可见于身体任何部位,但好发于皮肤粘膜交界处,如口角、唇缘、鼻孔周围和外生殖器等处,若发生在 口腔 、咽部、眼结膜等处,称粘膜热疮;发生于外生殖器部位,称阴部热疮。皮损初为红斑,继而在红斑基础上发生数个或数十个针尖大小的、簇集成群的小丘疱疹或水疱,内含透明浆液,数日后疱破糜烂,轻度渗出,逐渐干燥,结淡黄或淡褐色痂,1—2周痂皮脱落而愈,但易复发。

  发病前,局部有灼痒、紧张感,重者可有发热、不适等全身症状。发于外生殖器者,可引起尿频、尿痛等症状;发于口角、唇缘或口腔粘膜者,可引起颌下或颈部署核肿痛;发于孕妇则易引起早产、流产及新生儿热疮等。

  [鉴别诊断]

  一、蛇串疮;皮损沿外周神经走向呈带状分布,不超过正中线;为成簇的水疱,疱间皮肤正常,刺痛明显。

  二、黄水疮好发于儿童的颜面、四肢等暴露部位,多见于夏秋季节,皮损以脓疱、脓痂为主,呈散在分布,自觉瘙痒。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肺胃热盛多发于颜面部,以口唇鼻侧多见,皮损为群集小水疱,灼热刺痒;伴轻度周身不适,心烦郁闷,大便于,小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辨证分析:鼻为肺之窍,胃经环绕面唇,风性上行,故肺胃热盛多发于面、鼻、唇。肺胃热盛,津液布散失常,则皮肤起小水疱;风热毒邪蕴蒸皮肤,则灼热;风盛则痒;轻度周身不适、心烦郁闷、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均为肺胃热盛之象。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

  方药:辛夷清肺饮加减。

  (二)肝胆湿热疱疹发于阴部,易破溃糜烂,疼痛明显;伴发热,大便于,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分析:足厥阴肝经循少腹绕阴器,肝胆湿热下注阻于阴部,则见局部起疱疹;湿热蕴结,热盛皮腐,则易破溃糜烂;湿热阻滞经络,不通则痛;热盛则发热;便于溲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大便干者,加生大黄以泻下通腑。

  (三)阴虚内热病情反复发作;伴口干唇燥,午后微热;舌红,苔薄,脉细数。

  辨证分析:热毒久恋,耗伤朋液,致阴虚内热,阴虚则阴阳失调,故易为诱因引起发病;口干唇燥、午后微热、舌红、苔薄、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象。

  治法:养阴清热解毒。

  方药:增液汤加板蓝根、紫草、生薏苡仁等。

  二、外治法

  局部外用药以清热、解毒、干燥、收敛为主。皮损以丘疱疹为主,糜烂、渗出偏重者,以马齿苋水洗剂外洗或湿敷;皮损以糜烂、结痂为主,或向愈时,以紫金锭磨水,或青黛膏、黄连膏等外搽。

  [预防与调摄]

  1.对反复发作者,应除去诱发因素。

  2.保持局部清洁,促使干燥结痂,防止染毒。

  3.饮食宜清淡,忌辛辣炙博、肥甘厚味。

  4.杜绝不洁性交。

  热疮的辨证论治

  肺胃风热型

  【证见】皮疹发生于上部(如口角、唇缘、眼睑、鼻孔附近或面颊部等),自觉轻度灼热和瘙痒,一般疼痛不明显。可伴有发热,倦怠不适,口干,舌尖边红,苔薄黄,脉浮数等。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

  1.主方辛荑清肺饮(陈实功《外科正宗》)加减

  处方:辛荑花6克,枇杷叶、栀子、知母各9克,桑叶、黄芩各12克,金银花、白菊花、连翘各15克,生石膏30克(先煎),生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l剂。

  2.中成药抗病毒口服液,口服,每次1支(10毫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肝胆经湿热型

  【证见】皮疹发生于下部(主要发生于外生殖器部位,也有发生于臀部、肛门周围、大腿等部位),自觉灼热、疼痛较明显。常伴口苦,咽干,口渴,烦躁易怒,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弦数、弦滑数等。

  【治法】泻肝火,利湿热。

  【方药】

  1.主方龙胆泻肝汤(李东垣方,录自《古今医方集成》)加减

  处方:龙胆草、栀子、黄柏、车前子、泽泻各12克,柴胡、木通各9克,生甘草5克,生地黄、土茯苓、板蓝根各30克,生薏苡仁15克。水煎服,每日l剂。

  2.中成药

  (1)龙胆泻肝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2)抗病毒口服液,口服,每次1支(10毫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龙胆泻肝颗粒,口服,每次1包(4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上一篇:乾疽
下一篇:人中疔

相关文章

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