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记住中医通的网址:www.zhongyitong.com
程门雪,名振辉,号壶公。他是中医学家,毕生致力于 中医临床 和教学工作,对伤寒、温病学说有深邃的理论造诣,博采古今,熔经方、时方与一炉,善用复方多法治疗热病和疑难杂症,用药以简洁、轻巧、灵动见长。本文主要介绍其生平、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等内容。
一、人物生平
1902年,程门雪出生于江西婺源的一个富裕人家。他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宿儒。幼时,父亲延聘饱学之士来教他四书五经、诗词赋曲,使程门雪从小就打下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底,为他日后在中医学术上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他在少年时,师从安徽省歙县 名医 汪莲石,后拜江苏孟河 名医 丁甘仁为师,并就读于丁氏于1916年初创之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为该校第一届毕业生,以成绩优异,毕业后留校任教,不久即任教务主任兼附属广益中医院医务主任,时年仅20余岁。后自设诊所于西门路(即今自忠路)宝安坊,书斋有“书(禾童)室”、“晚学轩”等名。诊余之暇,批注《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叶氏医案》甚勤,并兼攻书画。
建国后,先任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内科主任、上海市卫生局顾问。1956年中央指定于北京、上海、成都、广州设立四所中医学院,被国务院聘任为上海中医学院院长,并兼任上海市中医学会主任委员、中共中央血吸虫病防治领导小组中医中药组组长、卫生部科学委员会委员。同年被选为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以后又连续当选为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毕生笔耕不倦,著作颇多。
二、治学、临证与医德
1、治学严谨,统一伤寒温病
程门雪一生治学严谨,对伤寒和温病学说有深邃的学术造诣。他认为,汉代张仲景著述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论述辨证论治的奠基作,但其中也掺杂了一些与临床不符合的内容,应该与证治规律性总结的文字分别对待。程门雪强调研究仲景著述,首先要读白文,仔细反复通读,把其中相关条文贯穿起来,对方证进行归类对比、综合分析,注意药物加减变化,自能逐渐领会其辨证论治规律。他尤其重视精读评注《伤寒论》等书,并随着临床阅历的增进,去加深对仲景学说的理解。这种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在程门雪著述中每多体现。
2、临证稳健,提倡复方多法
在临床上,他博采众家之长,融合古今方药,处方简洁,用药精当。程门雪是上海有名的 中医临床 家,他针对患者虚实寒热错杂、病情复杂的情况,制定出一套“复方多法”的治疗方案。所谓“复方多法”,是揉合若干成方,撮其主药,汇集温散、疏化、宣导、渗利、祛瘀、清利诸法,加减变动,攻补兼施,寒热并用,根据病证主次标本等具体情况,先后逆从处治,从而提高了临床疗效。对于病情复杂病证,程门雪主张复方多法处治。程门雪认为,处方用药应以简洁、轻巧、灵动见长。
3、品行高洁,谦逊好学
程门雪医德高尚,品性廉洁,好学不倦,谦虚谨慎,深得同道赞许。他每遇未能治好的病,或自觉找出某一处用药的失误,承认是见识不到,胆力不够;或则曾见某书,自己没有经验,未敢遵用,以致延误;甚至还说读书太少;有些病经过苦心思索,已得头绪,却未能及时施用,终致不治,对此,程门雪均自认是“失手”。即便在物欲横流的旧社会,他也从不攀附富贵,贪图荣华,同流合污。程门雪曾多次受到中央领导和毛主席的亲切接见,晚年语及,仍激动不已,可见他对党和社会主义的热爱。
三、主要著作
程门雪曾编有《金匮讲义》,后经修订,出版为《金匮篇解》;《伤寒论》批注手稿数种,并撰成《伤寒论歌诀》出版。曾精细评注喻嘉言《温症朗照》、《尚论后篇》,批注各种版本《叶天士医案》。已出版的著作还有《校注未刻本叶氏医案》、《妇女经带胎产歌诀》,其1932年至1971年期间的诊疗验案《程门雪医案》也已于1982年出版。
四、后世评价
在他担任上海中医学院院长期间,他对中医现代教育事业作出较大贡献。他提倡“学习中医首先要做到继承,没有在继承上狠下功夫,就谈不上整理发扬”。因此要求学生多读经典医著,随师临诊抄方、书写脉案,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在教学上,他主张古为今用,百家争鸣,不拘门户之见,中医课程要有所侧重。1960—1962年间,他亲自主持举行“近代中医学术报告会”10余次,邀请上海 中医名家 传授各流派学术经验,对中医界学术争鸣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