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记住中医通的网址:www.zhongyitong.com
陈鼎三(1974~196O),字宗錡,四川乐山人。他是中国近代的 名医 之一。
一、生平简介
陈鼎三其先祖世居苏稽镇,其父陈光先乃外科 名医 ,尤精于治疗疔毒及刀伤。陈氏兄弟六人,他居第五,虽自幼聪颖好学,然禀赋不足,体弱多病。他十五岁从文学医,后拜师于邑之宿医陈颖川。陈老潜心歧黄,嗜书如命,不仅能背诵四大经典著作原文(其中《内经》是重要篇章),且能背诵一些名家的注释;博览群书,兼收并蓄,虽特别推崇仲景学说,亦喜用汉以后医家的独特经验。临证识精胆大,刻意求工,以救治伤寒坏证,逆证名噪遐迩。壮年以后,热心于医学教育,诲人不倦,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地方 名医 。著有《医学探源》六卷(郭老沫若亲笔署面)、《中国医学常识》、《心腹诸痛论》、《柴胡集解》等。
二、临床实践
临证实践时,非常注重理、法、方、药的一线贯通。尤其可贵者,诊后必于当晚与学生们一起回忆总结,解释疑难。先师每引经据典,结合实际,尽吐心得,对于自己几十年甘苦所得,俗话所谓过经过脉的临床经验,绝无保守,并且唯恐学生们学不到手。每遇疑难怪症,他总要通过师徒共议的形式来启发和提高学生的辨证论治能力。先师强闻博记,善于运用实际病例去讲解经文,以加强学生对经文的理解和记忆,先师通过活生生的临床去应证经文,每能使学生对干巴巴的理论产生浓厚的兴趣。西汉刘向在《说苑。政理》中说到: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先师授徒,以此为轴心,常常通过临床的实际病例使学生在理论上上升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这点不仅给他的学生,而且给与之相处过的同道和后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现夹江县医药卫生学会副会长、当地名中医陈泽芳老先生,就是其中之一。夹江县周xx患温病,起病急骤,高热汗出两天后,突然下利不止,四肢厥逆,大汗如珠,昏愦,面颊泛红,时而躁扰,两目暝瞑,气息微弱,家人悲痛欲绝,一面备办后事,一面急请先师。诊得六脉俱无,断为元阳衰微,命火将绝,急与大剂回阳救逆(白通汤加猪胆汁汤,附片用至两许),一剂阳回利止,脉出肢温。次日气喘、咳嗽、痰多、舌苔白滑、胸闷,乃用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此方一出,颇令人奇怪,因为白通汤用于温阳救逆已很难为时方派所接受,既然服后有效,就该守方再服,何以又改为降气化痰平喘之苏于降气汤呢?此方服后咳喘平,又见小便淋漓刺痛、口渴、心烦、舌质红、苔薄黄等症,又处以仲景猪苓汤。
最后因口干舌燥、舌质光红,少苔、泛恶,纳呆,脉细数等症,用竹叶石膏汤收功。此病经先师诊治前后十天,易方四次,而疗效卓著,当地医生皆赞口不绝,但亦有不解之处。陈泽芳先生因问其故,先师解释说,中医治病必讲天时、地势、体质、病邪,并需将几者综合进行权衡,然后定出轻重缓急。周某高年肾虚,平素喜食厚味肥甘之品,乃是一肾虚脾湿之体。外感温邪,来势迅猛,壮火食气于此体尤烈,故立见亡阳。斯时用白通汤就不是治病,而是救逆了。当阳气略复,中上焦之痰湿又动,故用苏于降气汤平喘、化寒痰、温肾阳。由于病邪毕竟为温邪,所以痰湿去后,就渐渐现出水热互结、内热伤阴之猪苓汤证。此证的出现,反证了肾阳的恢复和水湿之松动,故服药后疗效颇佳,且病情迅即转归为许多热病后期常见的竹叶石膏汤证,用此方终于收功,也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三、医德高尚
陈鼎三献身于医学,行医60余年,常年应聘出诊外乡,有求必应,不计报酬多寡。每至贫苦人家常不收诊金,有时还以药物相赠。陈鼎三医学上既喜欢用经方,也不排斥时方,既推崇《伤寒论》,亦肯定温病学说。他从医疗实践中看到很多逆症、坏症多系误治、失治造成,把自己开的诊所命名为“是知堂”,义取《论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四、医学著作
他热心于医学教育和理论著述,设馆授徒,竭尽心力指导门人钻研经典务得其精要;亲自示范遣方用药;每晚常同实习生徒一起,回忆当天所诊之病案,评议得失,解惑释疑,尽吐心得,毫不保守,期能培养造就一批不尚虚名的良医。为适应授徒需要,他尽生平所学和所积累经验,潜心著述。先后辑《内经》《难经》《伤寒》《金匮》诸书之奥,撰成《医学探源》(取“由博返约,见病知源”意),成书六卷:首卷生理病理学,次卷诊断学,三卷脏腑病机证治,四卷伤寒六经病机证治,五卷药物学,六卷食疗。并附《常见病简易疗法》。1985年又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此外,还著有《心腹诸病论》《柴胡集解》等,惜已散失。陈鼎三逝世于1960年,享年8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