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热门: 夏季养生 中医望诊 中医闻诊 中草药大全 减肥秘方 中医针灸减肥 中医问诊 中医切诊 中医养生杂谈 望五官知五脏 痔疮偏方 中医十问歌
中医文化 > 古今名医 > 正文

唐代名医——孙思邈

来源:

请记住中医通的网址:www.zhongyitong.com

孙思邈,是唐代著名的医学家和道士,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约生于隋开皇元年(公元五八一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六八二年),活了一百零二岁(有的考证活了一百四十一岁)。著有《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著作,后人尊称为“药王 ”,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

他自幼聪颖好学,尤喜医学。他早在青年时代,就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医生了。隋文帝曾召他为国子博士,他拒绝了。唐太宗、唐高宗又征召他,他也拒绝了。他不肯做官,宁愿留在民间行医。

他的医术非常高明,在针灸和医治一些疑难病症方面,都很有成就。有个人身上有病痛,服药扎针,都不见效。孙思邈就在他的病痛处按掐,寻找病人的痛点。当找到痛点时,病人发出“啊”“是”的声音,孙思邈就在这里扎针,因此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后来,人们把这些随痛点所在而定的穴位,称为“阿是穴”。这也是孙思邈在针灸方面的一个贡献。

他的医德也非常高尚。他为人治病,既不贪求财物,又不草率从事。不论病人贵贱贫富,都一样看待。即使那些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的病人,他也从不嫌弃。遇到危急的病人,他不管昼夜寒暑,饥饿劳累,总是赶去抢救。因此,人们对他非常敬佩。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他感到过去的一些方药医书,浩瀚复杂,分类也不妥当,忽然遇到急病,查找很难,等找到药方,已来不及医治了。于是,他一方面认真学习前人的经验,一方面广泛搜集民间的药方,着手编著新的医书。经过长期的努力,大约在公元652年,他七十多岁时,写成了第一部医书《备急千金要方》三十卷,简称《千金药方》。后来,他又在一百零一岁那样的高龄,写成了第二部医书《千金翼方》三十卷,作为对前书的补充。   

在药物学研究方面,孙思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药物的采集、炮制到性能认识,从方药的组合配伍到临床治疗,孙思邈参考前人的医药文献,并结合自己数十年的临证心得,写成了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两部医学巨著。《千金药方》载方5000多首,书中内容既有诊法、证候等医学理论,又有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既涉及解毒、急救、养生、食疗,又涉及针灸、按摩、导引、吐纳,可谓是对唐代以前中医学发展的一次很好的总结。而《千金翼方》载方近3000首,书中内容涉及本草、妇人、伤寒、小儿、养性、补益、中风、杂病、疮痈、色脉以及针灸等各个方面,对《千金要方》作了必要而有益的补充。书中收载的800余种药物当中,有200余种详细介绍了有关药物的采集和炮制等相关知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将晋唐时期已经散失到民间的《伤寒论》条文收录其中,单独构成九、十两卷,竟成为唐代仅有的《伤寒论》研究性著作,对于《伤寒论》条文的保存和流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两部书在药物学、临床实践学、食疗、养生、养老方面提出了科学的见解,为中医理论的丰富和完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临床实践中,孙思邈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阿是穴”和“以痛为腧”的取穴法,用动物的肝脏治疗夜盲症,用羊的甲状腺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用牛乳、豆类、谷皮等防治脚气病;对于孕妇,提出住处要清洁安静,心情要保持舒畅,临产时不要紧张;对于婴儿,提出喂奶要定时定量,平时要多见风日,衣服不可穿得过多……这些主张,在今天看来,仍然有其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食疗、养生、养老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提出了“发常梳、目常运、齿常叩、漱玉津、耳常鼓、面常洗、头常摇、腰常摆、腹常揉、摄谷道、膝常扭、常散步、脚常搓”的养生理论,为后世养生学提供了借鉴和理论支持。同时在《摄养枕中方》中论述的关于养生、养老的理论也极有参考价值。 

孙氏能寿逾百岁高龄,就是他在积极倡导这些方面的理论与其自身实践相结合的效果。 孙思邈的辉煌成就,生前就受到了人们的崇敬。人称“药王”,“真人”,“药圣”,隋、唐两代都很器重他,知名人士亦多对他以礼事之。他去世后,人们在其故居的鉴山畔,虞诚奉祀。乔世宁序中云:“鉴山香火,于关中为盛,虽华岳吴镇弗逮焉。”孙思邈在日本也享有盛誉,尤其是日本 名医 丹波康赖和小岛尚质等对他十分崇拜。 

上一篇:宋代名医——陈自明
下一篇:唐代名医——张文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