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热门: 夏季养生 中医望诊 中医闻诊 中草药大全 减肥秘方 中医针灸减肥 中医问诊 中医切诊 中医养生杂谈 望五官知五脏 痔疮偏方 中医十问歌
中医文化 > 古今名医 > 正文

隋唐名医——韩保升

来源:

请记住中医通的网址:www.zhongyitong.com

韩保升,是五代后蜀(今四川)人,约生活于公元十世纪,生平籍贯史书无载。后蜀主孟昶在位时(934~965),他任翰林学士,曾奉诏主修《本草》。他与诸医详察药品形态,精究药物功效,以《新修本草》为蓝本,参考了多种本草文献,进行参校、增补、注释、修订工作,编成《蜀雹广英公本草》,简称《蜀本草》,共二十卷,附有《图经》,由孟昶作序,刊行于世。     

本书是五代后蜀之主孟昶命翰林学士韩保升等,将《新修本草》增补注释,尤其是对药物图形的解说,更详于以前的本草。计有20卷,有三部分内容组成的。一是《新修本草》的全文,二是《新修本草·图经》的部分内容,再就是韩保昇等增广注释的内容。其体例亦仿《新修本草》,具有国家药典的性质和特色。本书基本内容是在《新修本草》的基础上重新增补扩大而成。而《新修本草》是英国公李勋负责修定的,故本书原名《重广英公本草》。韩氏精于医药,正如《古今医统大全·历世圣贤 名医 姓氏》云:“韩保升精医,详察药品,释本草甚功。所以深知药性,施药辄神效”。故后人编本草时常引用本书的内容。

《蜀本草》早在明代以前就已亡佚,但其主要内容仍可从《嘉祐本草》等宋代的本草著作中窥其大略。

1、增药14种。《蜀本草》所增药物大多是四川特产或四川有分布者,如地不容、辟虺雷、 灯笼草 、山胡椒、金樱子、马齿苋、续随子等,较充分地反映了四川医家在这方面的用药经验。

2、增补注释药性。《蜀木草》新增注文主要由宋代掌禹锡收入《嘉祐本草》一书中。据统计,掌氏引用该书资料涉及药物276味,均明确标以“蜀本”,“蜀本注”或“蜀本图经”等。其中冠以“蜀本”的有66种药,“蜀本注”35种,“蜀本图经”159种。另有15种药,既引“蜀本”,又引“图经”。其增补注释的内容,主要是这些药物的性能和功用,在药物炮制和药材鉴别方面也有所补充,不少还反映了韩保昇独特的学术见解,如茯苓、茯神、蜂子等许多药物下,都记有作者增补的药性。

尤其值得称颂的是,韩保异等对前人本草中的药物配伍关系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如在注《本经·序例》时云:《本经》载药“凡三百六十五种。单行者七十一种,相须者十三种,相使者九十种,相畏者七十八种,相恶者六十种,相反者十八种,相杀者三十六种。凡此七情,合和视之”。据言,后世所说的“十八反”即源于《蜀本草》的这一统计数字。

3、首释“本草”一词。“本草”一词,虽早见于《汉书·楼护传》,以之作为药物学著作的代称,但此前却无人详释其义。韩保昇在《蜀本草》中则解释得很清楚:“按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直云本草者,为诸药中草类最众也”。韩氏“诸药以草为本”说,为后世膺服,如元代王履在释“本草”一词时即宗韩说:“药中虽有玉石虫兽之类,其至众者,惟草为然”。

《蜀本草》内容较苏敬的《新修本草》更为详尽。其文多为宋唐慎微的《证类本草》及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所采录。它对后世本草的编写有一定借鉴作用,在历史上有一定影响。  

上一篇:唐代名医——鉴真
下一篇:唐朝名医——崔知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