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记住中医通的网址:www.zhongyitong.com
王叔和(201—280年),名熙,高平(今山东微山县)人。魏晋之际的著 名医 学家、医书编纂家。他曾做过曹操的随军医生,也曾收集整理张仲景的陈言杂论,将散失的《伤寒杂病论》重新修订。并且,根据他对经脉学的研究和整理,编写了《王叔和脉诀》这部脉学著作。
王叔和生于达官贵族家庭,宗族中数代是权势显赫的贵族,亦有名震当时的文人学士。由于家庭优越的生王叔和活及学 习环境,使得叔和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他从小兴趣广泛,少年时期,已博览群书,通晓经史百家。后因战事频繁,时局动荡,为避战乱,随家移居荆州,投奔荆州刺史刘表。当王叔和侨居荆州时,正值张仲景医学生涯的鼎盛时期,加上王叔和与仲景弟子卫汛要好,深受其熏染,逐渐对医学发生兴趣,并立志钻研医道。后因战事频繁,时局动荡,为避战乱,随家移居荆州。当王叔和侨居荆州时,正值张仲景医学生涯的鼎盛时期,加上王叔和与仲景弟子卫汛要好,深受其熏染,逐渐对医学发生兴趣,并立志钻研医道。他寻求古训,博通经方,深究病源,潜心研读历代 名医 著作,遵古而不泥古,虚心向有经验的 名医 求教,博采众长,医术日精,名噪一时。
32岁那年他被选为魏国少府的太医令。魏国少府中藏有大量历代著 名医 典和医书,存有许多历代的经验良方。王叔和利用当太医令这个有利条件,阅读了大量的药学著作,为他攀登医学高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王叔和经过几十年的精心研究,在吸收扁鹊、华佗、张仲景等古代著 名医 学家的脉诊理论学说的基础上,结合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终于写成了我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的脉学专著——《脉经》。
《脉经》,计10万多字,10卷,98篇。它以较通俗的歌诀形式阐述脉理,紧密联系临床实际。书中不少内容是根据王叔和《脉经》重新编撰的。详细论述二十四脉,并立七表(浮、芤、滑、实、弦、紧、洪)、八里(微、沉、缓、涩、迟、伏、濡、弱)、九道(长、短、虚、促、结、代、牢、动、细)之名目。由于易于讲习,流传甚广,影响较大。并由此而派生出不少的脉学著作。《脉经》总结发展了西晋以前的脉学经验,将脉的生理、病理变化类列为脉象24种,使脉学正式成为中医诊断疾病的一门科学。
同时,又因为连年的战争,许多书简(当时还没有发明纸,书都是写在竹简上的)都散落佚失或残缺不王叔和全了,即使是几十年前才完成的《伤寒杂病论》也是同样的命运。作为太医令的王叔和(太医令相当于今天的最高级医院的院长)深知这部医学医著的伟大价值,心中十分不忍,便下定决心使这部旷世的奇书恢复其真正的面貌。于是他搜集仲景旧论,到各地寻找该书的原本,终于成功地得到了全本的《伤寒杂病论》,并加以整理和修复,将其保留了下来,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伤寒论》。
除以上有关脉学和整理《伤寒杂病论》之外,王叔和在养生方面还有一些精辟的论述。王氏在养生学上属于医家养生流派,主张从起居饮食方面进行谓摄,以求得长寿,却病延年。他提出饮食不可过于杂乱,要适量,是我国早期对饮食制度养生的最早的较系统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