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记住中医通的网址:www.zhongyitong.com
陈邦贤
陈邦贤是我国的医史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国医学史、疾病史、医学家传记、二十六史医学史料之研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系中国医学通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医史教育的倡导者。他的努力,为中国医学史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一、生平著作
陈邦贤,字冶愚、也愚,晚号红杏老人,男,江苏省镇江市人,生于1889年,卒于1976年。少时学医,师从江苏丹徒 名医 李冠仙。1907年,赴江苏省简易师范学习,毕业后开始接触、学习西医知识。自1910年开始,陈邦贤得到丁福保的帮助和教导。1934年任江苏省立医政学院卫生教育科中医特别训练班医学史与疾病史教授。1939年至1943年,任教育部医学教育委员会编辑,中医教育专门委员会专任委员兼秘书。1944~1949年,调至国立编译馆任自然组编审,1945~1952年兼任国立江苏医学院(今南京医学院)医学史教授。1954年奉调至京,在中央卫生研究院中国医药研究所医史研究室从事中国医学史研究工作。1955年,转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即今日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研究室任副主任。著有《中国医学史》、《二十六史医学史料汇编》、《十三经医学史料汇编》、《中外医事年表》、《医学史纲要》、《中国医学人名志》等。
二、学术思想
陈邦贤一生致力于医史学研究。1945年,他提出了医史学这一概念。作为中国医学通史研究的开拓者,他不仅开拓了中国医学通史的研究,而且提出了发展中国医学史的努力方向。他的研究涉及到医史科研的各个领域,如医史研究的方法、意义、价值,医药学的起源,医学史的分期,中医学术的发展及其变迁的理由,以及关于医学史及医史学的定义和任务等。他主张创建医史研究会,呼吁建立医史研究机构和在医学院校设立医史教学等,在中国医史学的研究方面所做的努力和贡献,其影响是非常广泛而深远的,他的学术地位早在40年代即为医学界所承认。
三、后世影响
1976年2月5日,陈邦贤因患急性肺炎治疗无效而逝世。
陈邦贤是我国医学通史研究的开拓者,是创建医史研究会的先驱者,也是呼吁建立医史研究机构和在医学院校设立医史教学的早期倡导者之一。陈邦贤一生著述甚多,在国内外的影响很大。1920年他的第一部《中国医学史》梓核时,被人称为“空前的杰作”。1936年的第二部《中国医学史》被列入商务印书馆《中国文化史丛书》,出版后受到国内外的充分注意。日本的山本成之助博士将此书译成日文,于1941年在日本东京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