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热门: 夏季养生 中医望诊 中医闻诊 中草药大全 减肥秘方 中医针灸减肥 中医问诊 中医切诊 中医养生杂谈 望五官知五脏 痔疮偏方 中医十问歌
中医特色 > 针灸 > 名家名著 > 正文

杨上善与《黄帝内经明堂》、《黄帝内经太素》

来源:

请记住中医通的网址:www.zhongyitong.com

【生平】

    杨上善为隋唐期间著名医家(约公元575~公元670年),在隋大业年间(公元605~616年)任太医侍御,唐显庆时(公元656~660年)转任通直郎,守太子文学,精于医术,诊疗出奇, 能起沉疴。但其籍贯、生卒年月等正史无传。

【著作与成就】

    杨上善根据《八十一 难经 》、《 扁鹊 灸经》、《秦承祖明堂》、《明堂经》、《曹氏灸经》等医著,对《 黄帝 内经》作了注释,编著成《黄帝内经太素》,是现存最早注释《内经》的专著。

    另外,杨上善尚著有《黄帝内经明堂类成》,据《旧唐书》载其有十三卷,今仅存残本序文及第一卷手太阴肺经,名为《黄帝内经明堂》

    《黄帝内经太素》的 针灸 特色

    《黄帝内经太素》对《黄帝内经》原文的归类注释,其中有很多关于针灸内容的章节,如在卷十九、卷二十二、卷二十三、卷三十中,就有关于 经络 、腧穴、刺灸方法及针灸治疗各种疾病的专门记载,反映出杨上善深谙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使针灸学得到了较好的一次总结,不失为隋唐时期一部学术价值较高的针灸医著。

    《黄帝内经太素》阐发《内经》经文原旨较为深刻,如其对孙络的注释是:“ 十五 络脉 从 经脉 生,谓之子也;小络从十五络生,乃是经脉孙也”,阐理贴切。又如对“豹文刺”的注释亦较清晰明了,“左右前后,状若豹文,故曰豹文刺也。”对于奇经八脉,杨氏进行了较深刻的考证,阐明奇经八脉的循行、主病等。

    杨氏对于腧穴的名称,能言简意赅地以腧穴的生理特性来阐明其义。如经渠穴的解释:“水出流注,入渠徐行,血气从井出已流注至此,徐引而行,故曰经渠。”杨氏不但能用腧穴的生理特性而且还能利用解剖知识来阐释穴名,如对足三里、巨虚上廉、巨虚下廉三穴名称的解释。

    杨氏对腧穴的排列顺序以分经统穴为主,这一归类方法对后世腧穴归经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后世特别是北宋 王惟一 对全身腧穴的十四经脉归经法很大程度上是受此影响而来。

    《黄帝内经明堂》对针灸发展的影响

    《黄帝内经明堂类成》原书十三卷,又名《黄帝内经明堂》,其成书年代尚无明确考证。

    由于《黄帝内经明堂》系杨上善奉敕对中国第一部腧穴经典——《黄帝明堂经》的重新注解与编撰,故实际是—部官修医书。杨氏广求异本,精校详注,因而其质量较高。该书为考察《黄帝明堂经》的结构、体例、传本源流,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同时对于《针灸甲乙经》传本的校勘,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现藏日本仁和寺中的杨上善《黄帝内经明堂》卷子,共有两轴,都仅存卷一及肺经部分、(有部分缺文),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经考察发现该传本的主要内容又被针博士丹波康赖《医心方》针灸卷所辑录。除了上述《医心方》外,《黄帝内经太素》及日本一些古书中也保存有《黄帝内经明堂》的一些佚文,这些佚文对于考察《黄帝内经明堂》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也是辑校《黄帝明堂经》的宝贵素材。

    从该书残存的卷一内容可以看出,《黄帝内经明堂类成》中对经脉、腧穴的排列已经按照经脉气血流注的顺序排列,而不再按头、面、躯干、四肢等进行分部排列。如手太阴肺经腧穴的排列则按中府、天府、侠白、尺泽、孔窍(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的顺序,与《内经》中“手之三阴,从藏走手”的经脉循行方向完全一致,使腧穴理论与经脉理论更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与《针灸甲乙经》中腧穴分部排列的顺序显然不同。
   
    杨氏在该书中还对腧穴的 五行 五输属性、部位、误刺、 留针时间、施灸壮数、误灸等作了记载,甚至还对穴名及穴性作出了解释。由此可见,《黄帝内经明堂》对于第一部腧穴经典《黄帝明堂经》内容的保存以及针灸腧穴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上一篇:孙思邈与《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下一篇:甄权与《甄权针经》、《明堂人形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