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记住中医通的网址:www.zhongyitong.com
胰胀多因胰、胆等病的长期影响,邪毒蕴胰,使胰体受损,脾失健运。以反复发作的脘腹痛胀,消瘦,腹泻等为主要表现的内脏胀[著]病类疾病。
本病多见于西医学所说慢性胰腺炎。病程长,反复发作,部分病例可合并消渴。
[诊断依据]
1.发病年龄多在30~50岁。男多于女。常有酒精中毒、长期酗酒史、胆道疾病或胰瘅及家族性高脂血症史。病程长,可为反复发作或长期持续不愈。
2.反复发作的中上腹疼痛,可偏左或偏右,常放射到背部、下胸部、腰部、会阴部或肩部,呈间歇性或持续性,饮酒及进食可诱发或加重。常于夜间痛醒,俯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一般止痛药无效,亦可腹痛不著。常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厌食油腻,或有腹胀,腹泻,大便量多色淡、表面有光泽和气泡,恶臭,消瘦,乏力,或有浮肿等症。
部分病例可有发热、黄疸等症。
3.体查于上中腹可有轻、中度压痛,或可扪及圆形包块。
4.实验室检查:急性发作时血白细胞升高,各种胰酶活性增高,间歇期胰酶正常或
偏低。大便检查:可见脂肪滴和未消化的肌肉纤维。胰腺外分泌功能测定:包括胰泌素试验、胰泌素一胰酶素(P-S)试验、BT-PABA试验、Lundh试验等均有异常发现。少数病例可有葡萄糖耐量试验不正常,高血糖及糖尿。
5.胰腺影像学检查:腹部X线平片可发现胰管结石、胰腺钙化;ERCP可显示胰管变形、结石及囊肿等;CT断层摄影可确定胰腺形态、大小及发现结石、囊肿等;B型超声显像检查见胰腺形态不规则,可有囊肿及钙化灶等;在B超或CT引导下,用细针穿刺胰腺吸取细胞涂片有助于诊断。
[鉴别诊断]
1.胰癌:以脘腹痛,纳呆,消瘦,黄疸等为主要表现,病情重,恶化迅速,胃肠钡餐、CT、B超等检查有助于鉴别。
2.胃疡:胃脘痛反复发作,与饮食关系密切,具有周期性、节律性,X线钡餐检查发现龛影,纤维胃镜检查可见到溃疡病灶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3.脾痿:主要指吸收不良,病位多在小肠,可与无痛性胰胀之表现相似,但脾痿有明显的营气亏乏的各种症象,如贫血、血浆总蛋白及胆固醇低等,右旋木糖吸收试验明显降低,葡萄糖耐量试验呈低平曲线,无血糖升高,尿糖阴性等可资鉴别。
[辨证论治]
1.肝气郁滞证:上中腹及两胁下阵痛或窜痛,时痛时止,腹胀,恶心呕吐,纳呆,嗳气,大便次频不畅,舌淡苔薄,脉弦。疏肝散结。
2.肝郁脾虚证:上中腹及两胁胀痛,纳差,嗳气,厌食油腻,恶心呕吐,神疲倦怠,面色少华,大便稀溏,或见浮肿,舌淡苔薄,脉弦缓。疏肝健脾。
3.脾虚湿困证:中上腹胀痛,胸脘痞闷,纳呆厌油,恶心呕吐,口淡口粘,大便溏。
薄,或见浮肿,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或见沉缓。健脾渗湿。
4.中焦湿热证:上中腹胀痛,连及两胁,纳差,脘痞,恶心呕吐,口干苦,不欲多饮,大便溏泄、表面有光泽或气泡、恶臭。小便短赤,或有发热、面黄身黄、浮肿,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清利中焦(湿热)。
5.瘀阻胃络证:上中腹刺痛,痛处不移,或可扪及包块,拒按,纳差,恶心呕吐,消瘦,面色晦暗,大便稀溏,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祛瘀通络。
6.肝胃阴虚证:上中腹隐痛,连及两胁,纳呆,咽干口渴,烦躁,头晕目眩,形体;消瘦,手足心热,大便臭秽,舌红少津,苔剥脱,脉细数。滋养肝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