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记住中医通的网址:www.zhongyitong.com
2010年10月25日,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曾经发布《制药企业质量体系调研项目》报告。
这个报告对中国制药企业质量体系进行了系统评估,结果发现,同样是GMP认证合格的企业,由于质量管理体系不同,药品质量可能存在较大差别。即使是仿制药的生产,中国也与印度、瑞士等仿制药的大国有着不小的差距。
2011年1月10日,这个机构又发布报告称,“‘十一五’规划期间,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的37家会员公司在华投资总额超过200亿元人民币,其中近1/3用于研发中心建设,直接表现是有15家企业在中国设立了19个研发中心;70%以上的会员公司在中国设立了生产工厂,工厂数量达到49家。
“药品的价格并不仅仅包含生产的成本,还包括前期研发、上市后的药物警戒监测等,监管机构随时都有可能对药品发出警告,甚至叫停。这些投入和风险都是巨大的。”一家外资药企经理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大的外资药企生产标准高,在价格上也应该有所体现。
不过,这种质优价高的理论在国内很多专家看来,并不能真正站得住脚。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就一直反对原研药单独定价。在他看来,如果以质量作为判断是否该单独定价的依据,制定规则的部门可能根本说不清楚。
“在国家对药品生产的统一标准下,确实不同的厂家生产的产品会有所差异,但这种差异有多大,反映在价格上又应该体现多少,谁说了算?国家发改委能说明白吗?”于明德说。
10年来,有关原研药该不该享受价格保护的争论从未停止过。
于明德告诉记者,这个政策在当初执行的时候就遭到强烈的反对,但相关部门并没有听取反对意见。
随着我国医改的逐步推进,看病贵的问题引发社会诸多不满,对原研药单独定价的政策也引发了更多的关注。
2010年6月,国家发改委出台《药品价格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已经没有了原研药的概念。
当时,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医药处处长宋大才多次表示,国家发改委的态度,就是要逐步缩小原研药与仿制药之间的价格差别。
2010年11月2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消息称,从当年12月12日起,将部分单独定价药品的价格降低,在公布的48个通用名、174个品规单独定价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中,原研药占到62%左右的比例,平均降幅达到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