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记住中医通的网址:www.zhongyitong.com
李时珍,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生于明武宗正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享年75岁。 他集毕生的精力,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整理和收集了上千种药物的特性、药理、配方,在晚年成书《本草纲目》,为后世的医药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李家世代行医,祖父是“铃医”,父亲李言闻是当地的 名医 。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但性格极为刚直。他对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故,也不准备做官,想专心学医,于是他向一心希望他做官的父亲表明了他学医的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面对儿子如此坚决的态度,父亲妥协了,让其继承了家学,并告诉他“读万卷书固然重要,但行万里路更重要”,于是李时珍开始了他的草药之旅。
于是,他既从以前的医学古籍中搜集资料,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他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 名医 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
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 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地向各式各样的人物请求。其中有采药的,有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热情地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药物。
经过他的刻苦钻研和多处走访,终于在他61岁那一年,写成了举世瞩目的医药经典《本草纲目》。此书凡16部、52卷,约190万字。全书收纳诸家本草所收药物1518种,在前人基础上增收药物374种,合1892种,其中植物1195种;共辑录古代药学家和民间单方11096则;书前附药物形态图1100余幅。这部伟大的著作,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尽可能的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是到16世纪为止我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
同时,他还打破了自《神农本草经》以来,沿袭了一千多年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把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莱、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共16部,包括60类。每药标正名为纲,纲之下列目,纲目清晰。书中还系统地记述了各种药物的知识。包括校正、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录、附方等项,从药物的历史、形态到功能、方剂等,叙述甚详。尤其是“发明”这项,主要是李时珍对药物观察、研究以及实际应用的新发现、新经验,这就更加丰富了本草学的知识。 第一次提出“野人”一词。
由于他多年在民间游走,帮助了许多人解除了病患,所以至今仍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在民间流传。其中最被人熟知的就是“李时珍开棺救母子”的故事。
相传,一天,李时珍来到湖口,见一群人正抬着棺材送葬,而棺材里直往外流血。李时珍上前一看,见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鲜血,于是赶忙拦住人群,说:“快停下来,棺材里的人还有救啊!”众人听了,面面相觑,彼此都不敢相信。人已死矣,再开棺惊动故人,不是太不吉利了吗?可万一……李时珍当然看出了大家的心思,于是便反复劝说,终于使主人答应开棺一试。李时珍先是进行了一番按摩,然后又在其心窝处扎了一针,不一会儿,就见棺内的妇人轻轻哼了一声,竟然醒了,于是,人群欢动。不久之后,这名妇女又顺利产下一个儿子,于是人们都传言李时珍一根银针,救活了两条人命,有起死回生的妙法。
1593年,李时珍逝世于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的竹林湖村。人民为了纪念他,就沿袭了清明节参拜他传统,还有一些人把他墓地上的石头带回家,以期消灾祛病。为了更好的纪念他,1978年,湖北省文化局重修李时珍墓,并使之初具陵园规模。1980年,陵园内正式建立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机构——李时珍纪念馆。此馆采用多种方式形象系统地介绍了李时珍的生平和《本草纲目》的伟大成就。建馆20多年来,纪念馆已累计接待中外宾客300多万人次,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的政治和文化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