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热门: 夏季养生 中医望诊 中医闻诊 中草药大全 减肥秘方 中医针灸减肥 中医问诊 中医切诊 中医养生杂谈 望五官知五脏 痔疮偏方 中医十问歌
中医特色 > 针灸 > 针灸临床 > 正文

针刺麻醉

来源:

请记住中医通的网址:www.zhongyitong.com

      一、什么是针刺麻醉?

      针刺麻醉(简称针麻)是根据手术部位、手术病种等,按照循经取穴、辨证取穴和局部取穴原则进行针刺,在得到了麻醉的效果后在患者清醒状态下施行外科手术的一种麻醉方法。针刺麻醉是继承和发展 中医 学所取得的一项新成就,也为应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 经络 理论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二、针刺麻醉的发展简史

起源时期(1957以前)

在我国应用 针灸 方法消除或减轻各类疼痛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我国现存最早的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 阴阳 十一脉灸经》就是采用灸法治疗各类痛症。从针灸医学发展史可以发现,针灸不仅广泛地治疗疼痛性疾病,而且还逐步的被用于抑制和预防某些损伤性疼痛,并显示出卓越的效果。但针灸医术跨进现代外科手术室的大门,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

奠基时期(1958 -1966年)

 1958年,全国掀起了学习中医、针灸的热潮。由于针灸疗法简便有效,所以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1958年西安、上海等有关单位把针麻应用于外科手术,并且取得了成功。从此掀起了“针麻”热潮。

 

  到1959年底,全国12种公开发行的医学杂志报道了30篇针刺麻醉手术的文章。针麻手术涉及临床各科90余种病症,到了1966年初,全国已有十四个省市开展针刺麻醉,并完成8734例针刺麻醉手术,涉及到眼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胸外科、泌尿外科、妇产科、骨科等。通过较广泛的实践和较深入的观察,初步总结出了针刺麻醉一些规律。

形成时期(1967 -1979年)

在经历了奠基时期之后,由1967年进入了发展时期,持续到1979年。在此期间针麻临床取得了新的进展,如将针刺麻醉手术用于休克、危重病人手术方面。在1971718日《人民日报》首次向世界公布了中国针麻共应用100多种手术,累积60余万例 ,取得了成功的经验的报道,并强调“从针刺治疗到针刺麻醉,是我国针灸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使历史悠久的中国医药学大放光彩。针刺麻醉的出现和发展,将推动人们进一步探索经络学说等中医基本理论的实质,同时对现代生理学、生物化学、解剖学等基本理论学科也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特别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被神奇的针刺麻醉手术所倾倒,于是又形成了风糜欧美的“针灸热”。到了七十年代中后期针刺镇痛原理的研究有了进一步发展,针刺麻醉的临床特点及适应范围也渐渐明晰。

 

巩固时期(1980年以后)

  从1980年以来,在对过去的针麻手术病例的认真细致的总结基础上,为了解决针刺麻醉手术的针刺镇痛不全的缺点,1980年创建了针药复合麻醉方法,即以针刺镇痛为主,再辅以小剂量药物进行手术,从而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现在除中国外,临床应用针麻的有30多个国家,从事针麻原理研究较多的有瑞典、加拿大、日本、美国等。随着针麻临床工作的深入,理论研究渐趋活跃。人体痛阈的测定,中枢神经系统的电生理研究,针刺“得气”研究,生化指标测定及动物模型的制作,以及针麻手术时病人的心理变化等,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结果,也促进了针麻临床手术效果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它从理论上阐明了针刺麻醉的镇痛机理,说明针麻镇痛是有其物质基础的。这将对针灸学、麻醉学、手术学以及神经生理学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针刺麻醉的特点

      (1)使用安全,适用范围广;(2)便于术中医患的配合;(3)生理干扰少,利于术后恢复;(4)简便、经济、便于推广。

       四、 针刺麻醉的作用

   (1)镇痛作用;(2)抗内脏牵拉反应的作用; (3)抗创伤性休克的作用;(4)抗手术感染的作用;(5)促进术后创伤组织的修复的作用。

   五、针刺麻醉的使用范围

   由于针麻的自身特点和个体差异,它并不能完全消除手术中的疼痛,研究表明电针对于急性痛的镇痛作用大约相当于全量麻醉药镇痛的一半,所以如果仅用针麻而不配合药麻,针麻是难以真正推广的。目前针麻和针药复合麻醉主要用于头面部、颈部、腹部、妇产科及四肢的手术,麻醉效果较好的手术有:甲状腺摘除手术、颞顶枕区及后颅窝手术、前颅凹颅脑手术、颈椎前路骨科手术、肺叶切除术、剖腹产、腹式子宫全切除术、输卵管结扎术、胃大部切除术、全喉切除术、上颌窦根治术、斜视矫正术、拔牙术等。针刺麻醉术对于心、肺、肝、肾等功能不良,以及年老体弱、病情危重,特别是对麻醉药物过敏而不能采用药物麻醉的患者,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在针刺麻醉下为儿童摘除扁桃体 在针刺麻醉下为病人作肺叶切除术

在针刺麻醉下为儿童摘除扁桃体  在针刺麻醉下为病人作肺叶切除术

  六、针刺麻醉的穴位选取

   针刺麻醉手术选穴以易得气、无疼痛、不出血、病人体位舒适、术者操作方便为原则。取穴方法有体针、耳针、鼻针、面针等。现重点介绍体针和耳针的选穴方法。

体针选穴原则

选用十四经穴为主,采取以下三种选穴法,可单独使用,也可配合使用。

循经选穴:根据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理论,选取与切口部位、手术脏器联系密切的经络腧穴。

邻近选穴:选用手术附近部位的腧穴。

按神经学说选穴:一是用节段选穴,二是神经干分布选穴。

耳针选穴原则

选用耳穴,采取以下三种选穴方法,可单独使用,也可配合使用。

按脏象学说选穴:如“肺主皮毛”,切口和缝皮时取肺穴:“肾主骨”,骨科或胸腔手术取肋骨可选肾穴:“肝开窍于目”,眼科手术可取肝穴等。

按手术部位选穴:如胃切除术取胃穴;阑尾切除术取阑尾穴;心脏手术取心穴等。

按照耳穴的神经支配和解剖生理学选穴:如腹腔内脏手术选口穴、耳迷根穴,因受迷走神经支配;选皮质下为常用穴,能提高镇痛效果和减轻内脏反射,是以生理作用为指导的

  七、针刺麻醉的临床效应

  几乎各种类型的手术如颅脑、五官、颌面、颈部、胸部、腹部、四肢和垂危休克病例等都先后采用过针麻,其成功率一般可达80%~90%左右。但在不同的手术中,针麻的效果不尽相同,根据全国颅脑、青光眼、甲状腺、肺、胃、子宫等临床上万例的统计,可将针麻效果分为三类:

第一类

针麻效果稳定,并已通过省市和部级成果鉴定,有一定规律可循,可以推广的手术有甲状腺手术、前颅凹手术、颈椎前路手术、剖腹产手术、拔牙术、输卵管结扎术、肺切除术。

第二类

针麻可作为一种麻醉方法,但效果尚不稳定的手术,或已接近效果鉴定的手术,如上颌窦根治术、阑尾切除术、子宫切除术、斜视矫正术、胃大部切除术等。

 

第三类

应用针麻效果较差的手术,如四肢骨科手术、会阴部手术等。

  八、针刺麻醉的缺陷

  作为一种临床麻醉方法来说,针麻还存在着镇痛不全、内脏牵拉反应较重和腹壁肌肉紧张等不足之处,有时需要采取适当的药物予以辅助。同时也存在取穴多、诱导时间长等困难,同时存在个体差异,使得其目前没有在临床上广泛开展。


 

上一篇:针灸戒烟更健康
下一篇:针刺镇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