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记住中医通的网址:www.zhongyitong.com
人的体质各有差别,不论是日常饮食还是选用保健品,都必须适合个人体质,才能有益机体的健康。 膏方 也一样,只有补对了才有益。
这两年膏方风靡上海,老的吃,小的也吃,有的还全家一起吃;为了开膏方服膏方,每年花费几千元在所不惜。但任何事物就怕一窝蜂,盲目起哄,不但于事无补,更有甚者还会适得其反。
也许是这两年生活条件好了,冬季里开点膏方,补补身体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根据上海市龙华医院的预测,从2003年11月1日到2004年1月10日的膏方门诊期内,预计就诊总人数将超过6000人。从2000年至今,该院膏方门诊数每年均以20%的速度递增。
据了解,今年膏方进补出现两大特点,第一是冬令进补习俗已开始被外国人士认同,国际化趋势明显,特别是受中国文化影响较大的韩日等国;第二是进补者年龄越来越年轻,根据来自各医院的消息,预订膏方的以中老年人为主,但年轻人也已经占到了膏方门诊的三分之一。这些人多为白领阶层。由于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许多青壮年人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希望能“不治已病治未病”。
成百上千元的药废了
冬令服点膏滋药确实是很有科学道理的,也是经过岁月考验的,可问题是每年总是有少部分人在吃了以后,出现不适。有的是三两天以后就会出现症状,而有的要到第二年的春夏季才有异样,如厌食、困倦;慢性过敏等。这往往是开膏方的医生功力不够,或者膏方熬制不当所致。
病例一在外资公司工作的陆某今年才三十挂零,但工作紧张时常感到疲劳乏力、睡眠不好。他看到周围的人都在吃膏方也想试试,但去医院挂号排队太费时间。一天他路过家附近的一家老字号药店,发现药店里也有延请中医专家开膏方的,心中一动就进去挑了个专看亚健康的中医专家挂了个号。那位女中医说他脉相还行,没什么大病,就吃点补中益气膏吧。
当花了600元领回了一瓷罐子药膏后,小陆犯了愁,这药膏是怎么一回事,变得硬邦邦的,不锈钢的调羹挖来挖去,只留下几条白痕。小陆是第一次吃膏方,他也吃不准药膏是不是都这么硬,但问题是他该如何“下嘴”呢?后来他想了个办法,把另出了几十元买回的瓷罐打碎,再把结成坨的药膏取出,用刀切成小块,其实即使用刀来对付,这些药膏也算是“硬骨头”。这番折腾让小陆对吃膏方的兴趣大打折扣,后来服了几星期就虎头蛇尾了。虽然当时身体没见什么变化,但后来痔疮发作,他也吃不准是不是膏方惹的祸。
专家评说: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医生开方时,把用于收膏的阿胶分量开多了。看来这个医生开膏方的经验可能不足。阿胶是热性的,加大分量,对阳气正盛的青壮年男子来说遗患不浅。
病例二可能是平时饭局比较频繁,身体锻炼少的缘故,行政人员汪女士自我感觉一直不好,老是觉得腹胀胃口差、脸色差,不咳嗽时痰也多,舌苔也厚腻,一到季节变换时就会感冒生病。听说吃点膏方来年身体会改善,感冒也少,所以她想配点膏方补一补,后来熟人推荐了一个医生说他给自己看过几次效果不错,汪女士就去了,那个医生说她有点血虚,并依此给她开了方,价钱还挺贵。但到了春天,汪女士的身体状况并没明显改善,而且腹胀纳差更明显了,白带也不太好了。
专家评说:痰多、舌苔厚腻这都证明汪女士的体质偏湿,而给女士补血的膏方中多放大枣、蜂蜜等,这都是留湿之物,一个冬季服用下来,会使湿证更严重。
病例三63岁的孙阿婆属于离休干部,组织上出于关心,安排她去某较有名气的膏方门诊开点膏滋药补补身体。望闻问切,医生和平时看病一样使上了中医治病的这几大法门,当孙阿婆在讲述自我感觉冬天怕冷,手脚冰凉时医生似乎若有所悟,埋头写下了方子。
当一瓷罐子膏滋药捧回家后,孙阿婆按照要求吃了起来。才吃到第二天,自我感觉有点不对劲,怎么口干腹胀,食欲不好了?孙阿婆想可能是凑巧吧,药才吃起效应该没那么快。她又服用了一天,哪知第四天正埋头拣菜,就感觉鼻腔热烘烘痒酥酥的,伸手一摸,槽糕!出鼻血了,孙阿婆赶紧说给儿子听,儿子忙说:“这药你千万别吃了,浪费就浪费了,身体弄坏了更不值得。”
专家评说:这是补阳温药用多了,这位阿婆有阳虚怕冷的表象,其实并不是阳虚。有许多女性会内热外寒,阳气不达四肢,这是阴阳失调,用药时要阴阳双调才行。
名医指点迷津
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上海市名老中医门诊部匡调元教授:
我是不主张乱服膏方的,尤其是那些身体健康的年轻人,不宜盲目吃膏方。因为据我的经验约有一小半人是不适宜吃现在这种膏方的。我经常遇到因服用不合适膏方而出现副反应的病人。人的体质各有差别,不论是日常饮食还是选用保健品,都必须适合个人体质,才能有益机体的健康。膏方以补为主,即使是不用人参鹿茸这些大热大补之药,也少不了用热性的阿胶来收膏,即使可以用一些凉药来“中和”,这个分寸也很难把握,所以体质偏热性的燥红质的人不适合服用;另外属于湿体的腻滞质的人也不可使用膏方中非常常见的大枣蜂蜜等物。
中药,甚至是食物,食不对路都会有害,像有的燥红质的人只要多吃些杨梅,或者只吃几颗桂圆就会目赤上火。何况服用一个冬季热性的膏滋药。对于某些体质的人,收膏一定要用特别的材料,但我开出了这样的方子,也找不到一个既愿意又有这个能力为我的方子特别收膏的药工。所以我现在很少开膏方。
另外商业化太强恐怕也是膏方质量不尽如人意的一个原因。在过去就有一季的膏方药养活药店一年之说,一料膏方至少得五六百元,二三千元也不稀奇,更有上万元天价的。而医生即使是只收50元一个的挂号费,冬季2个月下来,也得有十万元左右的进账,所以为了多看几个病人,质量就很难保证了。而老一辈的名医在文化大革命前一个上午只看两个病人,和病人交谈起码要半个小时以上,病人过去的一切疾病,饮食习惯等等一一问到家。要开方子了,也只是先开两天的开路汤药,看看服用后的情况再开膏方。另外现在许多坐堂开方的虽然也是搭脉开方,但其实不外乎几个“通用方子”。有些坐堂的医生只是根据病人西医诊断的病种对号入座选方子,根本没有因人而异。而即使有的医生做到了辨证施治,但因为膏方加工多是外发的,有些单位订单接得太多了,日夜赶工也来不及,只好牺牲浸泡、煎制的时间,听说去年有的地方还偷梁换柱,只熬制了一大锅膏滋药,再贴上其他的标签蒙骗消费者。
其实一个人体质虚弱,或有慢性病,光靠服用补品补药,是不行的。身体虚弱,虽有先天不足的原因,但以后天失养为多,如饮食失调、情志不遂、房劳过度等。因此,体虚者除进补之外,加强体育锻炼,注意饮食科学,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都十分重要。古人说得好:“药补不如食补”,“善服药者,不若善保养者”。
上海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主任委员、上海药膳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中医医院沈丕安主任:
开膏方确实是一门学问,不是每个中医都会开,都能开好的。特别是中医队伍中目前存在一个明显的断层。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中医就不开膏方了,而80年代由于人们生活水平还没有大幅提高,老百姓也习惯享受公费医疗,吃膏方的人也很少,所以这段时期出道的中医开膏方的经验不足。
膏方服得好可以解决三个基本问题,一是疲劳,二是经常感冒,三是睡眠不佳。膏方对路也可以改善一些亚健康和功能性的问题。
服膏滋药的副反应虽然也有因补阴过多引起的,但大多是补阳之药过多造成。过去深冬严寒,传统进补配方往往偏于热性。但上海已连续10多年暖冬,再加上随着经济条件改善,人的体性与过去相比也更趋“热性”,如果一味强调冬令进补,再加上补膏本身就较汤剂“脂腻”,有些人吃了就容易“上火”。而且自古以来还是阴虚的人居多,宋元以来的多位名医就指出,“阴常不足,阳常有余,从小到老常补阴。”所以从古方分析,一个好的膏方应该补泻结合,只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是补药,其他四分之二多为活血通气,通畅二便的,剩下的四分之一用药则可以结合个人的一些慢性疾病,针对性地用药。但仅仅套用古方,所熬制的膏方还是偏热一点,因为过去收膏用的阿胶是陈年的,一般存放5年以上,阿胶的火气会去一半,存10年以上,阿胶火气会全退。现在由于国家规定了保质期,所以所用阿胶都是火气较大的新阿胶,因此对于热体,必须加大凉药,以中和阿胶之热。
小贴士
要忌点什么口
●服用止咳化痰、清热凉血膏剂时,应忌油腻生冷,以免助湿、生痰、生热;
●服用清肝、利湿、和胃类膏剂时,应忌姜、葱、酒、蒜和辣椒等辛温燥热食品;
●服用去风湿、温经通络膏剂时,避免生冷瓜果、蟹、鸭蛋等寒性食品;
●服用人参、党参等补气药物,应禁食萝卜及萝卜子,以免减弱或抵消人参的补气功效;
●服中药补品时,忌饮茶。因为茶叶中含有大量鞣酸,遇到补药中的金属离子或生物碱等物质时,便会产生一种不溶解的沉淀物,使人体无法吸收。
不宜进补人群
●体质健壮的青少年
●有急性疾病和感染者
●慢性疾病发作期,如腹泻、胆囊炎发作
●血脂过高、肺气肿等痰多者
●慢性肝炎,转氨酶很高者服补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