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记住中医通的网址:www.zhongyitong.com
冬至刚过,又是进补最佳时。打开电视,“进补”的吆喝声不绝于耳;走进书店,“养生”的书籍触目皆是。问题是,有多少进补“教导”在误导,有多少养生“诀窍”是误区?
今年九十高龄的“国医大师”颜德馨讲述了他的养生之道,并从中医学角度直言时下进补养生热潮中的种种问题。
颜德馨说, 膏方 不能拘泥于传统意义上的“补”,也不能一味求“贵”。
●膏方不是速成品。开膏方不能大笔一挥,急于求成。一个小时里开出几张,甚至十几张膏方,颜老表示他都做不到。
●颜老说他吃的膏方既不名贵,也不复杂。
颜德馨说,膏方是中医养生的一种精华与传统。冬季天气寒冷,是万物封藏的季节,此时适当进行调理进补,对一些慢性病患者以及亚健康人群能起到很好的疗效。但膏方虽好,却不能盲目迷信甚至急功近利,否则很容易陷入一些误区。补得不好,适得其反。吃膏方导致腹泻、胸闷、胃口减退的例子屡见不鲜。
中医看病有一条原则:“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也就是说,补的前提是身体有虚证。现在的中老年人甚至中青年人中,血脂高、血糖高、尿酸高的人越来越多,这些富贵病与平时的饮食滋腻密不可分,这类人如果一味地吃传统意义上的“补药”,动辄人参、龟板、鹿茸、阿胶,只会令身体雪上加霜。
进补不等于盲目吃补药
颜老表示,进补最忌人云亦云,切勿凭感觉自行买补药服用。先请中医进行诊断,明确自己的体质,然后对症下药,才是明智之举。对于中医人来说,也要与时俱进。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传统并不意味着停滞不前,中医也需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而进步。现在的疾病谱和中医典籍中已有所不同,如果颜老们还照搬老一套,一味给病人用滋补药,就是对病人不负责任。中医用药讲究“扶正祛邪”,对身体有虚证的病人,应当采用“补”的方法。而对有实证的病人,就要采用“祛邪”的策略,祛除体内的病邪,扶植体内的正气也是“补”。
所以,把传统的“进补”理解成调理、调补,或许更为贴切。膏方不能拘泥于传统意义上的“补”,换个角度来理解,也就是不能一味求“贵”。现在一张膏方动辄数千元,甚至上万元的不在少数。药材再名贵,如果用得不恰当,人体不吸收,又有何用。
颜老说,剂量不宜过重、药性也不能太重。保证药的吸收,是中医用药的灵魂。如果过度服用人参、黄芪等补气药,会导致腹胀;过量服用红参、鹿茸等补阳药,会出现大便秘结、烦躁、血压升高等反应;过分使用阿胶、龟板、鳖甲等滋腻药物,会出现恶心、腹泻等反应。记得颜老的恩师当年制膏时,很少用阿胶等“荤膏”来收膏。
补得太“重”,会起反作用
清代一位中医名家说过“胃以喜为补”,也就是说不管吃什么药、吃什么补品,首先要求得胃的舒畅,只有胃吸收得好,才能达到养生祛病的目的。开膏方时,无论从剂量、药味的选择,还是药味的配伍上,都要遵循这一原则。在众多滋补之品中加入一些能消除药物的黏腻之性、帮助脾胃消化吸收的药材,比如苍术、木香、厚朴等。
膏方不是速成品。吃膏方者不能抱着吃几天就药到病除的心态,必须经历长时间调理的过程方能见效。对中医医生来说,开膏方绝不能大笔一挥,急于求成。膏方不同于一般的药方,它是复方的大组合,通常要用到三十多味药,必须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用“治未病”的思路,深思熟虑每一味药可能产生的效果,为病人进行个性化的配伍设计,一旦疏忽偏差,就是对病家的不负责任。一个小时里开出几张,甚至十几张膏方,颜老表示他都做不到。
颜德馨表示,药的配伍不能随意组合套用,除了要遵循“胃以喜为补”的原则,要“动静结合”。膏方内的补药多为“静药”,有些滋腻难消化的可能会妨碍气血的畅通,如配以辛香的“动药”就能“补而不滞”。特别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适当服用决明子、红花、葛根、丹参等与补药搭配,能起到固本清源的效果。
膏方养生真是一门精深的学问
一张上乘的膏方不仅能惠泽病家,更能体现中医文化的内涵。过去,中医开膏方都用毛笔书写,书法以及与其配套的印章都饱含气韵。医案的书写也有一整套严格的规范,病因、病机、处方不仅要公正明晰,更蕴含着医者的用药哲理。品读中医名家的膏方墨迹,犹如欣赏一件艺术品,它能彰显出中医药和人文的双重魅力。可惜啊,这样的传统正在逐渐消失。
颜德馨认为,人体的长寿与衰老均与气血息息相关。气血流畅、循环周身,则脏腑和调、健康长寿;血气不和,则易生病、衰老。颜老吃的膏方既不名贵,也不复杂,主要就是一些健脾、补气、活血的药物,不外乎红花、桃仁、赤芍、柴胡等。在吃法上,颜老提倡每天早上空腹用开水冲服,不主张一天服两次。尤其是晚餐如果吃得油腻,再吃膏方,容易影响其消化吸收。
养生没有捷径,必须细水长流,更不可“按书生活”。
●那些伪大师、伪中医夸大了食疗养生的作用,误导了不少人。
●饮食不过量,不吃不消化、“胃不喜”的食物,一切以“喜”为界,就是颜老的饮食之道。
颜德馨说,中医自古就认为,治疗疾病应“先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可见,食疗有一定的作用与价值。但近来,那些伪大师、伪中医夸大了食疗养生的作用,误导了不少人。食物虽然与药物一样,都具有“四气五味”,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性能,寒凉食物有滋阴、清热、泻火、凉血等作用;温热食物多有温经、助阳、活血、通络的作用。但食物的性质大都比较平和,如果说一种食品吃上几天就能让人的血脂、血压明显变化,那是无稽之谈。食疗养生的确有助改善体质,但通常都需要长期食用,才会见效。
养生没有捷径,必须细水长流
万万浮躁不得。比如当今常见的糖尿病、脂肪肝等,大多是长期饮食不当的结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又怎么可能指望用一种食物十天八天就治好呢?只有改变饮食习惯、平衡营养、增加运动、调整起居、消除病因,才能逐步改善。
颜德馨表示,食物都有“四气”和“五味”。辛、甘、酸、苦、甜这五种滋味各有作用,即所谓的“辛散、甘补、酸收、苦降、咸软”。食物还有补和泻、阴和阳的属性,所以食物的搭配也存在配伍的讲究。更何况,不同体质、不同年龄、不同病情的人的饮食各有禁忌。如果不了解自己的体质,盲目跟风,只追求所谓的功效,却不管自己是否适合吃,那么食物也会致病。
颜德馨说,养生不能“按书生活”。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性地使用,不可盲目照搬书本。现在的“养生市场”亟需有关部门加以规范,无论是电视节目、书籍刊物,还是养生产品,可谓良莠不齐,连药材也被“快餐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