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记住中医通的网址:www.zhongyitong.com
眼看 膏方 市场风靡全国,专家“有喜有忧”
“目前的膏方生产良莠不齐。大部分单位的膏方是自己生产,小部分单位是代加工,虽然大部分单位有生产标准操作规程,但标准拟定部门或是医院自定,或为行业协会拟定,不统一。我们也曾走访过一些加工场地,结果发现有蟑螂、苍蝇等,另外,防止差错和交叉污染的措施也不到位。”中医老专家直言,由于缺乏行业准入和质量监管规范,“现在的膏方合格率不会超过50%”。
担忧不仅在医务界。“今年因为血燕事件曝光,几十万的燕窝市场不复存在,老百姓分不出真假,就不愿意掏钱买燕窝了。”在膏方生产企业看来,膏方市场能否继续健康发展下去,质量安全是关键。
中医临床人士则指出,不止膏方生产,“开方水平”是膏方质量的第一道关,而眼下大大小小的医院一哄而上地涉足膏方市场,并不合适。“膏方讲究一人一方,没有统一标准方;它有适宜人群,也有不适宜人群,补得好强身健体,补得不好甚至适得其反,而这都需要医生的经验。”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部王奕主任谈道。
以龙华医院为例,为确保开方质量,“开方人员”必须达到“副高职称五年以上”、“老专家”、“经院办批准通过”、“跟过老专家抄写膏方,有跟师经验”等要求。专家对此“准入门槛”表示认可,但也坦言,面对火爆的膏方需求,专业人才“供不应求”。
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范忠泽教授指出,仅在上海,就已经形成了国医大师、全国名老中医、上海市名老中医、主任中医师组成的膏方专家群体,但也有些临床经验尚且不足的中医博士、中医硕士加入了开方队伍。膏方市场上,医院、医生都亟待规范准入制度。
质量敌不过疯涨的原料?
钳制膏方质量的另一个问题是:原料价格飙升,导致不少企业走上“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道路。
最近一波的中药原料涨价风潮始于前年,起初只波及个别名贵药材,但今年有“普涨”趋势。记者从龙华医院了解到,今年受到中医药材涨价影响,成本大幅上升,其中药材价格上涨30%-40%,辅料补膏上升了20%-30%。
“中药药材受气候与人为因素影响,收成是在逐年递减,但价格上涨也存在人为哄抬现象。”一家中药生产加工企业称,中药药材市场上的“收货人”,会在中药还没有上市时就预发订单,久而久之药材被炒成了“期货”。
涨价风潮下,一些生产加工方为保证质量,甚至“价格与成本倒挂”,但也有个别开始寻觅同种原料中的“低档货”、甚至“假货”。例如以驴皮为原料的阿胶,眼下的市场价格从750元/斤到8元/斤,质量天差地别。业内人士称,仅以各类“阿胶大枣”为例,大部分仅是糖水泡过而已,根本不含阿胶,也有不少加工方用劣质猪皮、马皮冒充驴皮。
据悉,目前大型生产加工方开始选择开辟“自种基地”,既保证质量,也能避免在收货时遭遇不合理涨价。在厂家看来,这是一种“自救”行为,但依然期待整个药材市场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