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热门: 夏季养生 中医望诊 中医闻诊 中草药大全 减肥秘方 中医针灸减肥 中医问诊 中医切诊 中医养生杂谈 望五官知五脏 痔疮偏方 中医十问歌
中医特色 > 膏药 > 膏方 > 膏方常识 > 正文

带下病如何辨证使用膏方?

来源:

请记住中医通的网址:www.zhongyitong.com

带下病如何辨证使用 膏方 ?正常的带下乃肾气充盛,脾气健运,由任带二脉所约束而润泽于阴户的一种无色、质黏、无臭的阴液,其量不多,值经间期(排卵期)、经前期以及妊娠期,带下稍有增多、色正常者,均属于正常现象,故素有“十女九带”之称,不作疾病论。

若带下量明显增多,色黄,质黏稠,气秽异常,并伴有全身或局部瘙痒,小腹胀痛者,称为带下病。主要引起原因多为长期精神抑郁,劳倦过度,思虑过多;或房事频繁,多次人流;或性生活不洁等,损伤脾肾,致脾的运化功能失常,水谷之气不能化生精微,反流为湿浊之邪,流注下焦,病延日久,胃气亦虚,下元亏损,不能固摄止带。多见于现代医学的慢性宫颈糜烂,以及慢性盆腔炎等病。带下病的辨证,一般分为三型:

(1)脾虚型证见带下色白或淡黄,无臭,绵绵不断,面色咣白或萎黄,纳少便溏,精神疲乏,苔薄白,舌淡,脉细。一般调补原则为益气健脾,升阳除湿。常用药物如白术、山药、人参、苍术、陈皮、茯苓、甘草等。如带下清稀量多,可加芡实、金樱子、海螵蛸等固涩止带。

(2)肾虚型证见带下色白清稀,质稀、量多,腰酸似折,小溲清长频数,夜尿尤多,小腹冷感,便溏,苔薄,舌淡,脉沉迟。一般调补原则为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常用药物如鹿茸、菟丝子、黄芪、附子、桑螵蛸、杜仲、泽泻、山药、熟地黄等。如带下清稀量多,可加芡实、金樱子、海螵蛸等,固涩止带。

(3)湿热型证见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白相间,且有键秽,小腹胀痛,纳差,胸闷,口中黏腻,或带下色白黏如豆腐渣状,外阴瘙痒,小溲色黄,苔黄腻,脉细数。此种证型一般不适宜服膏方。如其他证型中兼有上述症状,可适当选加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黄柏、山栀、牛膝、椿根皮等清利湿热药。

带下病中,对辨证为脾虚型、肾虚型者采用膏方调补,较为合适。对湿热型则应以清热利湿为主治疗,而以膏方调补是不合适的,否则会产生“实上加实”的副作用。

上一篇:子宫下垂患者如何辨证使用膏方
下一篇:月经过少如何辨证使用膏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