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热门: 夏季养生 中医望诊 中医闻诊 中草药大全 减肥秘方 中医针灸减肥 中医问诊 中医切诊 中医养生杂谈 望五官知五脏 痔疮偏方 中医十问歌
中医文化 > 中医通史 > 正文

简述中医内科学的发展简史

来源:

请记住中医通的网址:www.zhongyitong.com

内科学的萌芽阶段—殷商时期“疾医”可谓最早的内科医师。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 内经 》是一部医学巨著,记载了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病证、诊断和治疗原则,体现了整体概念和辨证论治。《伤寒杂病论》创立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六经辩证论治理论体系和脏腑经络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在一些非医学文献中也记述了内科杂病的病证表现与病因,例如《山海经》已有瘕、瘿、风、狂、疟和疫疾等十余种;有些还论述了症状与证候。

《周礼》中,已记载季节变换与疾病的关系,例如所叙春季多发头痛,夏季易发疮疡,秋季常流行疟疾,冬季以咳嗽喘息为多见。这是通过对四时季节变换和气候失常等不同致病因素的观察中,反映了当时对部分内科杂病病因的认识。

《吕氏春秋·尽数》中不仅论证了瘿,而且观察到本病的发生与所在地的水质有密切关系。至於医学文献对内科杂病的认识与论述已更为深入。例如:《五十二病方》,并非内科专著,但也反映了当时对内科杂病的认识水平。其论述多以观察各种疾病的特点入手,例如“痫证”,就是以疾病发作时与马、羊等动物某些形态相似,而命名“马痫”、“羊痫”等,这种命名法在后世医家的著作中多有启示,《黄帝 内经 》对内科杂病的认识,已联系病因,脏腑经络气血以及病状特点来进行分类,已突出了类的概念。注意抓某类疾病的共同特点,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以风为共同病因而引起的疾病甚多,有肝风、心风、脾风、肺风、肾风、首风、大风、病风、偏风、风痹等。其中五脏风多属外感热性病范畴;偏风是指脑血管疾患,疠风、大风多指麻风病等。

内经 》对急症的认识也很突出。它把突然发作、病情危重的疾病称为“卒病”、“暴病”、“暴疾”,范围所及达数十种,其中以内科病居多。有的突出症状特点,如痉证、呕血;有的以病因命名,如伤寒;有的以疾病性质别类,如热病;有的按病机区分,如厥逆;有的根据病位冠名,如心痛。内容多散见于各篇,但也有以“举痛论”、“厥论”、“厥病”、“热论”、“热病”、“刺热论”、“评热病论”等设专篇以论专病者。

内经 》还为 中医治疗 学提出许多正确的治则治法,因而对提高内科临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上一篇:简述我国尸体处理技术的发展
下一篇:浅谈古代人们对人体的认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