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热门: 夏季养生 中医望诊 中医闻诊 中草药大全 减肥秘方 中医针灸减肥 中医问诊 中医切诊 中医养生杂谈 望五官知五脏 痔疮偏方 中医十问歌
中医文化 > 中医通史 > 正文

“走方医”的起源与记载

来源:

请记住中医通的网址:www.zhongyitong.com

相对于儒医的矜持拘泥,中国历史上始终存在着比儒医多得多的一般医工、草泽医群体,人们又称他们为走方医。本文主要是探讨中医走方医的起源和治病特点等内容,以供参考。

中医走方医的起源
中医走方医的起源

一、何为“走方医”?

“走方医”,亦称“铃医”、“虎撑医”、“草泽医”,是对身负药囊,手持虎撑(又叫“虎刺”,一种形如环盂而中空,内置铁丸,其状如梭,摇动周转有声的铁器),周游四方卖药治病的民间医生的泛称,俗谓之“走方郎中”或“串方郎中”,贬之者但呼为“江湖郎中”。

二、走方医起源与治病特点

清朝著名医药学家赵学敏(1720—1805),字依吉,号恕轩,浙江钱塘人,曾专门研究并搜集整理走方医的治疗经验,据以撰著《串雅》一书。在书中陈述了一些观点,颇有见地。

《串雅·绪论》指出:

负笈行医,周游四方,俗呼为走方。其术肇于扁鹊,华佗继之。故其所传诸法与国医少异……(手所持器)名曰虎刺,乃始于李次口;……手所持药囊,曰无且囊,云秦(国)无且所用者。

该篇在论及走方医起源时,将其上溯到战国神医扁鹊,这是符合史实的。扁鹊行医的足迹遍及中州大地,他又能入境问俗,擅操各种医术治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尊其为走方医之始祖并不为过;三国时魏国华佗,更以不向权贵折腰、甘居草泽拯治民瘼而垂史册。走方医手持虎撑、身负药囊的行医方式,始自宋朝享有盛誉的走方医李次口。关于走方医这种业医方式,书中还载述了一个有趣的传闻:相传李次口经常只身去深山采药,有一次遇到一只老虎,恳求他拔去嘴里的骾刺,次口遂以虎撑置于虎口,“为拔其刺”,遂有“虎刺”之名。李次口医术名闻江湖,“祖其术者,率持此以为识”,这便是走方医以虎撑为标志的由来。

走方医云游四方,浪迹江湖,以看病卖药为生,其诊治对象主要是社会底层的贫苦劳作者,这就迫使他们必须用简、便、廉、验的方法治疗各种疾病,从而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渐发展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诊疗技术。这就是“治外以针刺蒸灸胜,治内以顶、串、禁、截胜,取其速验,不计万全(犹言面面俱到)也”。为了尽快地获取疗效,走方医一般多采用外治与内治相结合的方法治病。针灸、推拿、按摩、蒸熏、敷贴等法,是其外治所常用者;而以药物内服为主则有顶、串、截三大法,再加上属于祝由治病范畴的“禁”法,形成了走方医内治的鲜明特色。所谓“走医三大法”,《绪论》作了深入的解释和比照:

药上行者曰顶,下行者曰串,故顶药多吐,串药多泻。顶、串而外,则曰截。截,绝也,使其病截然而止。按此即古汗、吐、下三法也。

由此看来,顶、串、截三法,属于中医攻邪泻实法的范畴,显然也是针对劳苦之人一般体质较强、非病至极甚往往不求医治的特点所设,因此逐邪外出求速效,便成为走方医三法的基本出发点。

赵学敏《串雅》一书较为详尽地叙述了走方医的起源、治疗特点及用药经验等,为后人研究和发掘民间医药遗产提供了可贵的资料,充实和丰富了中医药的治疗方法,深为医家所重视。

上一篇:方剂专著与创新
下一篇:药膳的起源与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