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记住中医通的网址:www.zhongyitong.com
天气冷了, 膏方 热了,年复一年。今年中药饮片涨价,膏方价格跟着水涨船高,但市民对于膏方进补依旧抱以热情。虽然冬季是进补的好时候,但套用眼下最流行的句式膏方不是你想补想补就能补。
临近冬至,不少市民开始忙着采购补品。民间素有“冬令进补,来年打虎”、“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之说。近年来膏方市场更是红火,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加入到膏方进补的队伍中。
去年开始吃膏方的葛先生,今年也早早地到医院进行了预约。“我们家不光我一个人去开膏方,我还带着父母一起去。”葛先生说,父母年纪大了需要进补,而自己平时总觉得疲劳,而且有便秘的问题,也想要调理一下。当被问及今年中药材涨价连带膏方涨价对其影响时,葛先生表示,今年的价格确实比去年贵了一些,但一年一次进补,还是可以承受。
和葛先生一样钟情膏方进补的人的确不少。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针对门诊住院病人开展的一次膏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1%的患者知道膏方这种冬令进补的方法,同时有超60%的患者或其家人、朋友服用过膏方。曙光医院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此次调查的样本量虽不大,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膏方的知晓率和普及率。
老百姓重视冬令进补其实不无道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王怡表示,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冬天气温低,热量耗散多,胃肠道功能相对其他季节较强,生理机能的旺盛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可以更多地转化为自身物质。同时,人体在冬季新陈代谢速度减慢,此时适当补养,可调节和改善人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增强抵抗力,达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因此,冬季是一年四季中进补的最好季节。
从冬令进补到冬令调补
人人都想拥有健康的身体,因此冬令进补大行其道。然而,究竟该如何进补,是不是每个人都需要进补,这样的困扰普遍存在。
王怡指出,“补”是针对“虚”而言的,只有当人“虚”时才需进补。无虚即不补,即使冬至之时也不必补。《黄帝内经》有言:“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其实现代人已经不是营养不足的问题,而是营养过剩或者营养结构不合理,引起体内阴阳气血失去平衡的问题。何况,患有慢性病及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还占有很大的比例。这样,就不能单纯用补的方法,而是要用调理、治疗、康复相结合的方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王怡认为,冬令进补其实更是冬令调补。“调”是调理,是中医用来调整、消除人体某些失常的方法,如调气、调血、调经、调和肝胃、调和阴阳等。
是否能用膏方进补不能只凭个人主观感受来判断,套用眼下最流行的句式膏方不是你想补想补就能补。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传统中医诊疗中心主任医师窦丹波指出,一般情况下不适宜进补的对象包括体质健壮的青少年,急性疾病和有感染者,慢性疾病发作期和活动期患者,同时还要避免“无虚滥补”。“中医进补的原则是虚则补之。若进补不分虚实,盲目滥补,并无虚证却滥用补药,可导致阴阳失衡,气血逆乱,扰乱脏腑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有些人本身胃口差、腹胀,舌苔厚腻,盲目进补后,结果加重原来症状,出现胸闷恶心、口干口苦、腹痛腹泻等。”
进补还要懂得适可而止。窦丹波表示,即使是虚象十分明显的人也不宜进补过量,如补药过量也会产生副作用。例如过度服用人参、黄芪等补气药,导致腹胀等症状;过量服用红参、鹿茸、附子等补阳药,出现大便秘结、烦躁、口干、血压升高等反应;过分使用阿胶、熟地、龟板、鳖甲、首乌等滋腻药物,会出现胃纳下降、恶心、腹泻、舌苔腻浊。
一人一方,一时一方
一些在没有尝试过膏方之前,往往以为膏方只是用于慢性病治疗。那么服用膏方的人究竟是为了治疗疾病还是进补调理?对此,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门急诊办公室副主任方泓认为,膏方的治病和调理作用不是完全割裂的,很多情况下是治病加调理。“所谓治标也治本,比如给一些哮喘患者开的膏方中有平喘止咳的药物,对症施治,同时也会针对其肺肾不足,加入一些补肺益肾的药物进行调理。”
窦丹波表示,从中医治未病的角度看,膏方对于有偏颇体质的人具有很好的调理和预防保健作用。比如部分中青年男性常常被称为“上火男”,有便秘、失眠、口臭等症状,即阴虚质体质的人,若同时兼有疲劳、精力不足,属于阴虚兼有气虚质。这种体质的人可以服用由滋阴清热、益气补脾的药物组成的膏方,予以“清补”,只要用药对症,不但可以灭火,还能恢复充沛的精力。青年女性中“怕冷女”也不少,即阳虚质的人,以女性居多,一到冬天就手脚冰冷,面色萎黄等。这类人也很适合冬季服用益气温阳类膏方调整身体机能,提高抵抗力。
说到底,就是要根据不同体质制定不同膏方。事实上,不少膏方族早就认识到选择膏方,不能千人一方,而要一人一方。
方泓指出,就拿体虚来说,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而且这四者也不是完全割裂的,可能互相交叉,因此开膏方的时候,需要医生进行把脉,辨证施治。人的体质很复杂,不仅每个人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甚至一年中不同的季节也会有变化。因此,即使上一次开膏方时看过医生了,再次开膏方仍有必要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