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热门: 夏季养生 中医望诊 中医闻诊 中草药大全 减肥秘方 中医针灸减肥 中医问诊 中医切诊 中医养生杂谈 望五官知五脏 痔疮偏方 中医十问歌
中医文化 > 中医通史 > 正文

浅谈中国古代医学史之药膳

来源:

请记住中医通的网址:www.zhongyitong.com

翻开中国古代医学史,似乎没有“ 药膳 学”的称谓。但在各类古典医籍中,散在记录各种专篇专论,为后来的 药膳 学奠定了基础。 药膳 同源,中国 药膳 学是与古代医药是学相伴相生的。 药膳 的起源,我们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甚至追溯到原始社会,那时人们生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人们为了生存,只有“饥不择食”、“茹毛饮血”,这样经常遭受疾病的痛苦,然而也会偶然误食了某些蔬果、食物而使疾病好转或加重,甚至中毒而死亡,长此以往,人们不断地总结经验,知道哪些是有毒和无毒的,怎样进行烹饪。应该说,这是最早的 药膳 食疗的萌芽。

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的思维有了进步,在劳动中不断总结经验,人们开始在发酵的谷物、水果中酝造了酒,通过喝酒,知道了酒的习性,总结了“酒善走窜”、“通血脉”,人们还发现在酒中加药浸泡,可以治疗一些疾病,这样推动了医药和 药膳 的发展。

到了商代,酒 文化 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考古中我们可以发现,商代有了很多精制的酒具。这时文字也开始有了记载,《素问。汤液醪醴论》说:“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这就是古人制酒的方法,人们对酒进行了总结,酒的作用是“邪气时至,服之万全……当今之世,必齐药毒攻其中,砭石针艾治其外也。”由此可见,酒在医药中的重要作用。这也是 药膳 的一部分。史书曾记载,商代宰相伊尹,曾著有《汤液经》一书,记录了用烹饪调制方法,制药疗疾。后来还有很多书都有此记载,如《吕氏春秋。本味篇》“调和之事,必以甘辛酸苦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阳朴之姜,招摇之桂。”这里不但介绍了烹饪方法,还说明姜桂既是调味品,又是药物,有温胃散寒的作用,可以利用烹饪的方法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特别是在大医家的张仲景《伤寒论》中,很多方子都是由食物和药物组成的。

到了周朝,据《周礼。天宫》记载,设立了专门从事食医的官员,食医就是专管最高统治者———皇帝的饮食的。用各种高级滋补品、山珍海味与食物进行调配,烹饪成色香味美的 药膳 ,供皇帝享用,以达到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作用。到了秦汉时期, 药膳 正式分门别类,成了医药的一个分支。《神龙本草经》这部药物专著,记载了数百种既是食物又是药物的物品。如桂枝、百合、芝麻、黑豆、核桃、荔枝、龙眼、蜂蜜、山药、天麻、萄葡、莲子、藕等,同时介绍了可采用烹饪的方法食用,能达到治疗某些疾病的目的。《黄帝内经》有些章节就详细介绍了 药膳 ,制作方法也非常详尽,如用茜草、乌贼、麻雀蛋、鲍鱼治疗血枯病,就是一个典型的 药膳 例子。当然到了两晋南北朝,对 药膳 的发展起了关健的作用,很多医家作出了很大贡献,成就了很多重要著作。如葛洪的《肘后方》;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王叔和的《养生论》等。

到了隋唐,是 药膳 发展的鼎盛时期,不但有大批专著问世,还产生了很多 药膳 新方。唐孟诜撰写的《食疗本草》就是一本食疗专著,全书227个条目,详尽的介绍了新的药疗食疗方法,内容非常详实丰富,很有实用价值。著名医家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专列了 药膳 食疗方,并按果实、菜蔬、谷物、鸟兽并附虫鱼共分五部分,他指出:“若是能用食平疴,适情遣疾者,可谓良工,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本也。”他列举了 药膳 方17首,都是一些延年益寿的 药膳 方,至今都为 药膳 食疗家崇敬。

再观宋朝, 药膳 食疗方更是层出不穷,唐慎的《证类本草》,王怀隐著的《太平圣惠方》,陈直著的《奉亲养老书》,介绍了很多经典 药膳 方。而且官方也开始修订大型方书《圣剂总录》200卷,2万余首方剂,其中有专论药食门一章,载方85首,可见当时朝迁是很重视 药膳 食疗的。所以说从此时起,食疗、食治、到食补,成为了一门专门的科学。

到了元代和明代, 药膳 食疗书藉已经很普及了。元代御医忽思慧,著有《饮食正要》,其书不同于过去的 药膳 食疗书,不但介绍了食疗方,还介绍了饮食卫生、养生避忌、乳母食忌、饮酒避忌。还有娄居中的《食治通说》、海宁医士吴瑞的《日用本草》、郑樵的《食鉴》等,但这些真传大多已经佚失,难已查考。这时李时珍著的重要巨著《本草纲目》,可说是我国医学史上一部宝贵遗产,总结介绍了明代以前的药物和 药膳 学成就,全书52卷,药物达1900余种,该书记录了我国历代食疗的佚文,让人叹为观止。

从以上 药膳 的发展可以看出, 药膳 学是祖国医学的一部分,是宝贵的医学遗产,我们要进一步研究整理,使 药膳 能更好地为全人类健康服务。

上一篇:秦汉时期的药物学与方剂学
下一篇:解析近代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

相关文章